天皰瘡和膿皰瘡的區別

天皰瘡和膿皰瘡的區別

1、天皰瘡和膿皰瘡的區別

天皰瘡是慢性復發性的大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天皰瘡的皰液清亮,壁薄而松弛,推動水皰會向前移動,即稱為表皮分離症,這是天皰瘡的特征。

膿皰瘡是常見于小兒的由葡萄球菌或鏈球菌引起的、亦可以由2種細菌混合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膿皰瘡多發于夏秋季節,多見于嬰兒及體弱兒童,通過接觸傳染。膿皰瘡好發于身體暴露部位,如顏面部、上下肢等處;少數見于鼻腔,口唇粘膜亦可被侵犯。

所以,膿皰瘡和天皰瘡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皮膚病。

2、天皰瘡臨床表現

2.1、口腔。較早出現病損。常先有口干、咽干或吞吐咽時感到刺痛,1~2個或廣泛發生的大小不等的水皰,皰壁薄而透明,水皰易破、呈不規則的糜爛面;留有殘留的皰壁,并向四周退縮;若將皰壁撕去,常一并無痛性地撕去鄰近外觀正常的黏膜,并遺留下一鮮紅的創面,這種現象被稱為揭皮試驗陽性。

2.2、皮膚。病損多發生于前胸、軀干以及頭皮、頸、腋窩、腹股溝等易受摩擦處。早期僅在前胸或軀干處有1~2個水皰,常不被注意。在正常皮膚上往往突然出現大小不等的水皰,皰不融合,皰壁薄而松弛、易破,破后露出紅濕的糜爛面,感染后可化膿形成膿血痂,有臭味,以后愈合并留下較深的色素。

2.3、鼻腔、眼、外生殖器、肛門等處黏膜均可發生與口腔黏膜相同的病損,往往不易恢復正常。

3、膿皰瘡臨床表現

3.1、大皰型膿皰瘡: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起病迅速,初為散在小水皰,很快擴大、化膿,成為膿皰或膿性大皰。皰壁比較松弛,看似起皺。皰內膿液常沉積在底部或下半部,呈半月形。皰壁很薄,易破潰流膿,露出糜爛面,干后形成黃色膿痂。有時痂下膿液向四周溢出,在周圍發生新的水皰、膿皰,排列成環形、弧形,又稱環狀膿皰瘡。好發于面、頭、四肢等露出部位,自覺瘙癢,一般無全身症狀。

3.2、膿痂性膿皰瘡:由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或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特點是在紅斑的基礎上發生薄壁的水皰,迅速轉變為膿皰,周圍有明顯的紅暈,膿皰破后其滲液干燥結成蜜黃色厚痂,痂不斷向四周擴張與鄰近皮損互相融合。本型好發于面部,尤其是口周、鼻孔周圍及耳廓部位多見,亦可發生于四肢。

天皰瘡治療方式

1、支持療法甚為重要,應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注意水及電解質平衡,進食困難者應由靜脈補充,全身衰竭者需少量多次輸血。應注意清潔衛生并防止褥瘡。

2、皮質類固醇激素為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常用的有潑尼松(強的松)、潑尼龍等。

3、免疫抑制劑與皮質類固醇激素合用可減少激素的用量,避免或減少大劑量激素的副作用,可選用雷公藤多甙30一60mg/d,硫唑嘌呤或環磷酰胺1一2mg/kg×d口服。或甲氫蝶呤10一25mg,肌內注射,每周一次。

膿皰瘡治療方式

1、全身治療:對于皮損廣泛伴有發熱或淋巴結炎者 ,可給予磺胺藥或抗生素制劑。

2、局部治療:以殺菌消炎、止癢、干燥為原則皰壁未破者可外搽1%樟腦、10%硫黃,每日數次皰壁已破形成糜爛面或結痂者,可先以o.1%利凡諾溶液濕敷。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