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壓病是什么
減壓病是什么
1、減壓病是什么
減壓症(Decompressionsickness,簡稱DCS),俗稱潛水夫病或沉箱病,是由于高壓環境作業后減壓不當,體內原已溶解的氣體超過了過飽和界限,在血管內外及組織中形成氣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在減壓后短時間內或減壓過程中發病者為急性減壓病,主要發生于股骨、肱骨和脛骨,緩慢演變的缺血性骨或骨關節損害為減壓性骨壞死。
2、減壓病有哪些症狀
2.1、皮膚
瘙癢及皮膚灼熱最多見。瘙癢可發生在局部或累及全身,以皮下脂肪較多處為重,主要由于氣泡刺激皮下末梢神經所致。由于皮膚血管被氣泡栓塞,可見缺血(蒼白)與靜脈淤血(青紫)共存,而呈大理石樣斑紋。大量氣體在皮下組織聚積時,也可形成皮下氣腫。
2.2、肌肉骨骼系統
大部分病例出現肢體疼痛。輕者有勞累后酸痛,重者可呈搏動、針刺或撕裂樣難以忍受的劇痛。患肢保持彎曲位,以求減輕疼痛,又稱屈肢症或彎痛。疼痛部位在潛水作業者以上肢為多,沉箱作業則以下肢為多,主要由于深度較大,時間較長且勞動強度較大之故。局部檢查并無紅腫和明顯壓痛。引起疼痛原因可由于神經受累、血管與肌肉痙攣、局部缺氧、肌腱及骨關節損傷等。
2.3、神經系統
大多損害在脊髓,因該處血流灌注較差,特別是在供血較少的胸段。可發生截癱,四肢感覺及運動機能障礙,以至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等。如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病變可長期存在。
由于腦部血液供應豐富,腦部病變較少。如腦部血管被氣泡栓塞,可產生頭痛、眩暈、嘔吐、運動失調、偏癱,重者昏迷甚至死亡。特殊感官受累可產生內耳眩暈綜合征、神經性耳聾、復視、視野縮小、視力減退等。
3、減壓病的三個分級
輕度表現為皮膚症狀,如瘙癢,丘疹,大理石樣斑紋,皮下出血,浮腫等。中度主要發生于四肢大關節及其附近的肌肉關節痛。重度是發生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障礙之一者。
減壓病患者如何加壓治療
1、加壓
加壓速率一般為76~100kPa/min,視患者咽鼓管的通過性而定。為順利加壓,可先用麻黃素或鼻眼凈滴鼻。昏迷患者應先作預防性鼓膜穿刺。對急性患者原則上應加壓到症狀消去。
2、高壓下停留
應嚴格按治療方案中規定的時間停留。如在高壓下按規定時間停留后症狀無好轉,則可:采用更高壓力的治療方案;或在該壓力下再適當延長停留時間;或以80kPa/min速率減壓至280kPa,改吸氧氣,延長停留時間。直到症狀減輕或消去后,再按相應治療方案減壓。截癱患者因脊髓震蕩暫時尚未恢復的情況下,可不必在高壓下長期延長停留。
3、減壓
應嚴格按治療方案規定的減壓時間進行。如在減壓過程中症狀復發或出現新症狀,通常是再升高壓力以及在280kPa延長吸氧時間,再按相應治療方案減壓。
減壓病應該如何預防
1、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養好良好的衛生習慣建立合理生活制度。工作前應充分休息,防止過度疲勞;不飲酒和少飲水。工作時應預防受寒和受潮。工作后應立即脫下潮濕的工作服,飲熱茶,洗熱水浴,在溫暖的室內休息半小時以上,以促進血液循環,使體內多余的氮加速排出。
2、每日攝入高熱量食物
每日應保證高熱量(一般每日約15072~16747KJ)、高蛋白、中等脂肪飲食,并適當增加各種維生素。近來國內有用兔做實驗,顯示維生素E具有一定的預防或減輕實驗性減壓病的作用,其原因可能由于阻止或減少血小板內儲存顆粒中5~羥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不致發生血管內凝血。
3、定期及下潛前檢查
進行潛水員就業前,定期及下潛前體檢。骨關節尤其四肢大關節每年應進行X線攝片,一直到停止高氣壓作業后四年為止。凡患有聽覺器官、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以及皮膚疾病,均不宜從事高壓環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