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熱怎么治療

導讀:出血熱怎么治療?出血熱需要經歷五個典型臨床分期,分別為: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復期。每個分期的治療都要去區別對待。那么,出血熱怎么治療呢?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

一、出血熱的分期:

1、發熱期

主要表現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細血管損害引起的症狀。起病急,有發熱(38℃~40℃)、三痛(頭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惡心、嘔吐、胸悶、腹痛、腹瀉、全身關節痛等症狀,皮膚黏膜三紅(臉、頸和上胸部發紅),眼結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現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或淤斑,或呈條索狀、抓痕樣的出血點。

2、低血壓休克期

多在發熱4~6日,體溫開始下降時或退熱后不久,主要為失血漿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現。患者出現低血壓,重者發生休克。

3、少尿期

24小時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與低血壓期常無明顯界限。

4、多尿期

腎臟組織損害逐漸修復,但由于腎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以致尿量顯著增多。第8~12日多見,持續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極易造成脫水及電解質紊亂。

5、恢復期

隨著腎功能的逐漸恢復,尿量減至3000ml以下時,即進入恢復期。尿量、症狀逐漸恢復正常,復原需數月。

二、出血熱的分期治療:

1、發熱期

①液體療法:本病由于血管損害所致血漿外滲、電解質丟失,加上病人高熱、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等引起的攝入量不足,導致有效循環血量不足、電解質平衡失調、血液滲透壓開始下降,而引起內環境紊亂。此期應補充足夠的液體和電解質。輸液應以等滲和鹽液為主,常用者有平衡鹽液,葡萄糖鹽水等,每日1000~2000ml靜脈滴注。療程3~4日。

②腎上腺皮質激素(激素)治療:激素具有抗炎和保護血管壁的作用,并能穩定溶酶體膜、降低體溫中樞對內源性致熱原的敏感性等。早期應用,對降熱、減輕中毒症狀、縮短病程均有一定效果。

用法:氫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葡萄糖液作靜脈滴注,每日1次。也可用地塞米松等。療程3~4日。

③免疫藥物治療:用以調節病人的免疫功能。如環磷酰胺 為免疫抑制劑,主要抑制體液免疫反應。早期應用,可減少抗體產生和免疫復合物形成,從而減輕病情,晚期應用則效果差。其他免疫藥物有阿糖胞苷、轉移因子、小牛胸腺素、聚肌胞等,均有一定效果。

④抗病毒藥物治療:病毒唑(ribavirin)為一廣譜抗病毒藥物,對RNA和DNA病毒均有作用,而對本病毒最為敏感。用法:病毒唑1000mg溶于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療程3~4日。

2、低血壓期

一旦休克發生,應積極補充血容量,調整血漿膠體滲透壓,糾正酸中毒,調節血管舒縮功能,防止DIC形成,提高心臟搏出量等。

①補充血容量:早期補充血容量是治療低血壓休克的關鍵性措施,常用溶液為10%低分子右旋糖酐,有擴充血容量、提高血漿滲透壓、抗血漿外滲、減少紅細胞與血小板間的聚集、疏通微循環、改善組織灌注和滲透性利尿等作用。

用法:首次可用200~300ml快速滴注,維持收縮壓在13.3kPa(100mmHg)左右,然后根據血壓、脈壓大小,血紅蛋白值、末梢循環和組織灌注的動態變化,決定滴注速度和用量。一般以每日輸注500~1000ml為宜。超過此數量時,可配用平衡鹽液或5%葡萄糖鹽水、葡萄糖液等,每日補液總量一般不超過2500~3000ml。

②調整血漿膠體滲透壓:休克時,血漿膠體滲透壓明顯降低,血管內液體大量流向組織間隙,造成血管內血容量急驟下降,組織間隙組織液迅速增加。重型休克或血管滲出現象特別顯著者,若單純輸晶體液,血漿膠體滲透壓將進一步下降,大量液體又迅速滲出血管外,以致造成血壓不穩和內臟、漿膜腔進行性水腫的惡性循環,還易誘發肺水腫等。應及時輸注新鮮血或血漿300~400ml/次,調整血漿膠體滲透壓,穩定血壓,減輕組織水腫,將有利于休克的逆轉。

③糾正酸中毒:休克時常伴有代謝性酸中毒。后者可降低心肌收縮力和血管張力,并可影響血管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因此糾正酸中毒是治療休克的一項重要措施。一般首選5%碳酸氫鈉,用量不宜過大(24小時內用量不超過800ml),以防鈉儲留而加重組織水腫和心臟負擔。

④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如休克得不到糾正,應及時加用血管活性藥物,以調整血管舒縮功能,使血流重新暢通,從而中斷休克的惡性循環。血管活性藥物有血管收縮藥和血管擴張藥兩類,可根據休克類型來選用。

⑤強心藥物的應用:適用于心功能不全而休克持續者。強心藥物可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搏出量,改善微循環,促進利尿等。常用者為毛花強心丙0.2~0.4mg加于葡萄糖液40ml稀釋后靜脈緩慢推注。

3、少尿期

1、功能性腎損害階段的治療

①利尿劑的應用:解除腎血管痙攣的利尿藥物:利尿合劑(咖啡因0.25~0.5g,氨茶堿0.25g,維生素C1~2g,普魯卡因0.25~0.5g,氫化可的松25mg置于25%葡萄糖液3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

作用于腎小管的利尿藥物:速尿和利尿酸鈉作用于腎曲管抑制鈉和水的再吸收,而發揮較強的利尿作用。速尿副作用小,可較大劑量應用。用法為20~200mg/次靜脈推注。利尿酸鈉劑量為25mg/次,肌注或靜脈推注。

②凝治療:丹參可減輕腎血管內凝血,有疏通腎臟血液循環的作用。其用法與劑量見發熱期中醫中藥治療。

③腎器質性損害階段的治療:導瀉療法 本法可使體內液體、電解質和尿素氮等通過腸道排出體外,對緩解尿毒症、高血容量綜合征等有較好的效果,且使用方法簡便,副作用小,是目前治療少尿的常用方法之一。

透析療法:有助于排除血中尿素氮和過多水分,糾正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緩解尿毒症,為腎臟修復和再生爭取時間。

(1)腹膜透析:操作時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防止繼發感染,并保持管道通暢。透析期間蛋白質丟失較多,應適當補充白蛋白、血漿等,以防止發生低蛋白血症。

(2)血液透析:比腹膜透析作用快,效果好,短期內可透出尿素氮等,可迅速改善尿毒症。缺點是肝素化時易引起出血。透析時應注意透析液的滲透壓,如低于血液滲透壓,可使透析液流向血液,易引起肺水腫和心力衰竭;透析脫水過快、或休克剛過、血容量不足的病人,易引起休克,應及時停止脫水,并給予輸液或輸血。

④出血的治療:本病出血的原因比較復雜,但與血小板數顯著減少及其功能損害、凝血因子的大量耗損以及血管壁損傷等有一定關系。有明顯出血者應輸新鮮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數明顯減少者,應輸血小板。有鼻衄者可針刺合谷、迎香穴,強刺激,留針30分鐘。消化道出血者的治療同潰瘍病出血,如反復大量出血內科療法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⑤抽搐的治療:引起抽搐的常見原因為尿毒症和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症等。除針對病因治療外,立即靜脈緩慢推注安定10mg,肌注5%苯妥英鈉5ml.抽搐反復出現者,如用冬眠靈、異丙嗪(非那根)、度冷丁各25mg置于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

⑥繼發感染的治療:繼發感染以肺炎、腎盂腎炎為多見。應用抗菌藥物可根據病情和致病菌種類及其藥敏而定。有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病人應選用對腎臟無毒性或低毒性的抗菌藥物,劑量應適當調整。

4、多尿期的治療

多尿主要引起失水和電解質紊亂,如低鉀血症等。應補充足量的液體和鉀鹽,以口服為主,靜脈為輔,過多靜脈補液易使多尿期延長。

5、恢復期

病人恢復后,需繼續休息1~3個月,病情重者,休息時間宜更長。體力活動需逐步增加。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