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熱病是怎么傳染的

導讀:出血熱病是怎么傳染的?出血熱即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傳染病。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引起的,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那么,出血熱病是怎么傳染的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一、出血熱病的傳播途徑:

1、蟲媒傳播

日本學者在40年代觀察到寄生在黑線姬鼠身上的優勢寄生蟲革螨有叮咬吸血能力,將革螨制成懸液,注射人體,可產生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熱臨床表現,故提出革螨是傳播本病的媒介之一。

近年來已從革螨體內分離到本病毒,并證實病毒可在螨體內經卵傳代,成為儲存宿主之一。革螨通過叮咬吸血可在鼠間傳播,也是鼠-人之間傳播本病的途徑之一。韓國李鎬汪等對革螨傳播作用作了研究,未能證實上述結果。有人提出恙螨是本病的傳播媒介,并在小盾恙螨體內分離到本病毒。

2、動物源傳播

近年來國外研究證實通過帶毒的鼠排泄物可傳播本病,已引起重視。

(1)呼吸道傳播:黑線姬鼠感染后第10天,其唾液、尿和糞便開始有病毒排出,尿排毒時間可長達1年以上。帶毒的排泄物可污染塵埃,人經呼吸道吸入后可引起發病。

(2)消化道傳播:攝入被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發病者已有報道,也有進同一食物而引起人大批發病的事例。病毒可通過破損的口腔粘膜進入體內引起發病。

(3)接觸傳播:由感染鼠的排泄物或病員血標本污染破損皮膚、粘膜而感染引起發病的報道已引起重視,但此種感染機會畢竟較少,不能作為主要傳播途徑。

此外,還發現在患病孕婦的流產死嬰的肝、腎、肺等臟器內,以及疫區黑線姬鼠、褐家鼠等的胎鼠中,也均分離到本病毒。說明本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播,鼠間病毒垂直傳播對保持自然疫原地有一定意義,但在人間其流行病學的意義較小。

二、出血熱病的臨床表現:

出血熱潛伏期一般為2~3周。起病急,有發熱(38~40℃)、三痛(頭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惡心、嘔吐、胸悶、腹痛、腹瀉、全身關節痛等症狀,皮膚黏膜三紅(臉、頸和上胸部發紅),眼結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現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或瘀斑,或呈條索狀、抓痕樣的出血點。

隨著病情的發展,病人退燒,但症狀反而加重,繼而出現低血壓、休克、少尿、無尿及嚴重出血等症狀。典型的出血熱一般有發熱、低血壓、少尿、多尿及恢復五期經過。如處理不當,病死率很高。因此,對病人應實行“四早一就”,即早發現、早診斷、早休息、早治療,就近治療,減少搬運。

三、出血熱病的症狀:

出血熱早期症狀主要是發熱、頭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極易與感冒混淆,造成誤診而延誤病情;不少患者由于出現發熱、頭痛、尿少、水腫等症狀而被誤診為急性腎炎或泌尿系統感染;部分患者可有惡心、嘔吐或腹瀉等症狀而被誤診為急性胃腸炎;少數患者有發熱、畏寒、頭痛、乏力症狀,皮膚黏膜有出血點,或白細胞數增高,與敗血症非常相似。

看了以上的介紹,現在你知道出血熱病是怎么傳播的了吧。要避免患病最好切斷傳播途徑,控制傳染源。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