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食道炎能治好嗎

霉菌性食道炎能治好嗎

1、霉菌性食道炎能治好嗎

霉菌性食管炎在臨床上也比較為常見,主要為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有時與其他霉菌合并致病。霉菌存在于正常人體內,在人體內生態平衡紊亂,可成為致病菌。

常見病因有:長期應用大劑量抗生素,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等,均促使霉菌過度生長,增加感染霉菌的危險性。

食管黏膜遭受損傷或受酸的刺激,如放射治療,抗癌藥物等,破壞了黏膜屏障,易于霉菌感染。

機體免疫功能遭受損害時,如大劑量激素治療惡性腫瘤、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糖尿病、妊娠、潰瘍性結腸炎、腎功能不全等均增加食管對霉菌的易感性。

傳統方法治療霉菌性食管炎的弊端:

傳統中草藥:中草藥難以殺滅有害菌,見效慢,治療周期長,現代社會農藥,化肥,污染等因素使中草藥藥性受到影響。

抗生素:面對有害菌瘋狂侵害,科學家們發現了青霉素等抗生素,可抗生素在滅殺有害菌的同時也錯殺了腸胃必須的有益菌,破壞腸胃微生態,降低腸胃免疫力,并產生耐藥菌。

2、什么是霉菌性食道炎

霉菌性食管炎應防治相結合,特別應預防醫源性因素所致的感染,嚴格掌握抗生素、激素使用的適應證,以減少該病的發生。人們也稱其為霉菌性食道炎。

3、霉菌性食管炎的病因介紹

長期大劑量應用廣譜抗菌素,使機體內敏感的細菌被抑制,破壞了機體平衡,如某些可以產生抗霉菌物質的革蘭氏陰性桿菌被抑制,霉菌繁殖速度就會加快。

長期應用大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促使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溶解,抗體減少,增加了霉菌的毒素作用。

大劑量放射線照射及使用免疫抑制劑,引起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數量下降,甚至直接損傷正常組織和細胞,從而為霉菌感染創造條件。

營養不良、年老體衰、消耗性疾病、手術等都會導致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及白細胞吞噬、殺菌功能降低。

食管炎的偏方

偏方一

材料:陳皮(去白)、半夏(湯泡10次)、蒼術(米泔浸)、川芎各3克,赤茯苓、梔子(炒)各fl克,香附6克,甘草(炙)、砂仁(研細)各1.5克。

做法:上藥細切,加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溫服。 (加減)氣郁者,加烏藥、木香、檳榔、紫蘇、干姜、倍香附、砂仁;濕郁者,加白術、倍蒼術;熱郁者,加黃連、倍梔子;痰郁者,加南星、枳殼、皂角;血郁者,加桃仁、紅花、牡丹皮;食郁者,加山楂、神曲、麥芽。

偏方二

材料:半夏、茯苓各12克,厚樸、生姜各9克,蘇葉6克。

做法:上藥用水700毫升,煎取400毫升,分4次,日3次,夜1次,溫服。

偏方三

材料:人參、官桂、甘草各9克,半夏、桔梗、枳實、陳皮、桑白皮、青皮、麥門冬、大腹皮各15克,紫蘇子、香附子、茯苓各18克,木香12克。

做法:上藥為散。每次24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克,大棗5枚,燈心20根,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食管炎的症狀

食道炎的症狀在發病的時候,最最重要的一點,其實就是在患者平時就餐的時候,總是以吞咽疼痛、困難、心口灼熱甚至是患者的胸骨后疼痛的厲害,當食道炎嚴重時可引起食道痙攣及食道狹窄。當食道下端因發炎導致粘膜變性繼而長出胃的柱狀上皮細胞時叫做巴洛氏食道。

正常情況下,胃酸是不會反流到食道的,食道下半段有一處高壓區,阻擋胃酸向食道反流,如果賁門因故變松,高壓區的壓力會下降甚至消失,胃酸、膽汁就會反流到食道,對食道粘膜刺激強烈,引發食道炎。餐后平躺,進食過量,甜食或油膩食物吃得太多都會引起胃里的東西向食道反流。

當感到“燒心”,或“心口疼”,喝熱水或吃刺激性食物時胸骨后痛感明顯,都是食道炎的症狀。還有吞咽食物感到發噎,是由于食道水腫,食道內變窄或食道壁因炎症刺激而發生痙攣性收縮所致。食道炎應及時診治,不然會惡化以至于發生食道粘膜潰瘍,還會嘔血或便血。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