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腸炎
慢性腸炎的概述
1、定義
腸炎是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引起的小腸炎和結腸炎。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腹瀉、稀水便或黏液膿血便。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及里急后重感覺,故亦稱感染性腹瀉。腸炎按病程長短不同,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慢性腸炎病程一般在兩個月以上,臨床常見的有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和限局性腸炎等。
2、別稱
久泄
3、發病部位
腹部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所有人群
6、科室
消化內科
慢性腸炎的典型症狀
1、慢性腸炎的典型症狀
臨床表現為長期慢性、或反復發作的腹痛、腹瀉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樣便。
腹瀉程度輕重不一,輕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重者可每1~2小時一次,甚至出現大便失禁。部分患者可有夜間腹瀉和(或)餐后腹瀉。直腸嚴重受累時,可出現里急后重感。糞質多呈糊狀,混有大量黏液,常帶膿血。
部分患者便鮮血,其病變限于直腸,稱出血性直腸炎,血液或大便分開排出,或附著于正常或燥糞表面,常被誤認為是痔出血。直腸炎患者亦常排黏液血便,甚至出現大便失禁。病變若擴展至直腸以上,血液往往與糞便混合或出現血性腹瀉。
查體可見臍周或下腹部輕度壓痛、腸鳴音亢進、脫肛。
2、慢性腸炎的分類
無分類。
慢性腸炎的病因病機
病變多由急性腸炎延治或誤治誘致,胃腸粘膜充血、水腫、滲出、逐漸加重,其表面片狀黃色滲出物,呈彌漫性形成;粘膜皺壁層糜爛面加深或出血量大;表層上皮細胞壞死脫落更加嚴重,因粘膜血管損傷嚴重伴出血,更明顯可見血漿外滲,粘膜下層有出血,水腫甚至穿孔,或發現腸粘膜紊亂、腸痙攣、腸曲縮短,胃腸或腸曲之間瘺管、結腸袋形成加深或消失、充盈缺損等等,有時可伴發腸憩肉,或直腸惡變、結腸惡變病變。
慢性腸炎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因病原不同而異。一般應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初步加以判斷。進一步確診需依賴實驗室檢查。細菌性腸炎可作嘔吐物及大便培養,獲得病原菌即可確診。有些病原菌如沙門菌感染可作血培養。病毒性腸炎可用電子顯微鏡、免疫電鏡、免疫熒光及血清學檢查如補體結合試驗、酶聯免疫吸附法及放射免疫法等檢查病毒的抗原和抗體。寄生蟲性腸炎可直接鏡檢,尋找病原體及其蟲卵。真菌性腸炎可從大便中直接涂片,在顯微鏡下檢查真菌或作大便真菌培養。
慢性腸炎的并發症
根據引起腸道炎症的病因不同,并發症也不同。主要并發症包括:出血、穿孔、中毒性腸擴張、息肉增生或癌變等。
慢性腸炎的防治方案
1、慢性腸炎的預防方法
要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勿進食病死牲畜的肉和內臟。肉類、禽類、蛋類等要煮熟后方可食用。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燙洗,要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良好習慣。加強食品衛生管理,變質及被沙門菌屬污染食品不準出售。認真注意食品制作衛生,防止食品被污染。做好水源保護,飲水管理和消毒。
2、慢性腸炎的治療方法
適當休息,進食易消化的食物,禁食油煎和刺激性食物。
酌用止瀉劑,可給次碳酸鉍1~2g,每日3次;復方樟腦酊4ml,每日3次。
解痙劑,可用阿托品0.3~0.6mg,每日3次;普魯苯辛15mg,每日3次。
按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選擇抗生素,但病情要長。也可用3%黃連素液或5~10g大蒜浸液2 00ml,保留灌腸,每日一次,10~20天為一療程。其他治療同急性腸炎。
精神性腹瀉者,可用利眠寧10mg,每日3次;苯巴比妥15~30mg,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