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節炎的概述

1、定義

痛風性關節炎是由于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囊、滑囊、軟骨、骨質和其他組織中而引起病損及炎性反應,其多有遺傳因素,好發于40歲以上男性,多見于第一跖趾關節,也可發生于其他較大關節,尤其是踝部與足部關節。

2、別稱

3、發病部位

第一跖趾關節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40歲以上男性

6、科室

骨科

痛風性關節炎的典型症狀

1、痛風性關節炎的典型症狀

典型的首次發作的痛風性關節炎多為單關節炎,以第一跖趾及拇趾關節為多見,其次為踝、膝、肘、腕、手及足部其他關節。急性期多起急驟,常在夜間突發,可因疼痛而醒并且徹夜不能入睡。病情反復發作,則可發展為多關節炎,或游走性關節炎。受累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大關節受累時常有滲液。可伴有發熱、寒戰、疲倦、厭食、頭痛等症狀。一般歷時1-2周症狀緩解。局部皮膚紅腫轉為棕紅色而逐漸恢復正常。有時可出現脫屑和瘙癢。慢性期尿酸鈉在關節內沉著逐漸增多,發作逐漸頻繁,間歇期縮短,受累關節增多,疼痛加劇,炎症不能完全消退,出現痛風石,痛風石以關節和腎臟較多見,外耳的耳輪、跖趾、指間和掌指關節等處也會出現痛風石,隨著風石的不斷沉積增多,導致關節肥大、畸形、僵硬、活動受限。

2、痛風性關節炎的分類

急性關節炎期

多在夜間突然發病,受累關節劇痛,首發關節常累及第一跖趾關節,其次為踝、膝等。關節紅、腫、熱和壓痛,全身無力、發熱、頭痛等。可持續3~11天。飲酒、暴食、過勞、著涼、手術刺激、精神緊張均可成為發作誘因。

間歇期

為數月或數年,隨病情反復發作,間期變短、病期延長、病變關節增多,漸轉成慢性關節炎。

慢性關節炎期

由急性發病轉為慢性關節炎期平均11年左右,關節出現僵硬畸形、運動受限。30%左右病人可見痛風石和發生腎臟合并症,以及輸尿管結石等。晚期有高血壓、腎和腦動脈硬化、心肌梗塞。少數病人死于腎功能衰竭和心血管意外。

痛風性關節炎的病因病機

尿酸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痛風是長期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引起。如果患者無臨床症狀,血中尿酸濃度高于正常值,醫學上稱為“高尿酸血症”。血中尿酸濃度如果達到飽和溶解度的話,這些物質最終形成結晶體,積存于軟組織中。最終導致身體出現炎症反應。痛風可以由飲食、天氣變化如溫度和氣壓突變、外傷等多方面引發。家族傾向,遺傳模式尚不清楚。

痛風性關節炎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臨床表現、化驗、X線檢查有助于診斷,但完全確診要由滑膜或關節液查到尿酸鹽結晶,因為牛皮癬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時尿酸含量也升高。

痛風性關節炎的并發症

本病常見的并發症是疼痛和殘疾。痛風性關節炎至晚期可因關節破壞而強直,喪失功能。

痛風性關節炎的防治方案

1、痛風性關節炎的預防方法

低嘌呤、低脂、低鹽、低蛋白飲食,并應戒酒,多吃堿性食物,以防痛風急性發作,并有利于尿酸排泄。

2、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包括全身和局部兩方面。藥物以秋水仙堿(colchcine)使用較多,此外尚可選用保太松或消炎痛。血清尿酸持續上升也可用羧苯磺胺,通過抑制腎小管對尿酸鹽的再吸收起到治療作用,為有效的治療藥物之一。如存在腎臟疾病,通常選用別嘌呤治療。急性期,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制動關節和冷敷局部能明顯減輕症狀。有時,痛風性關節炎為了減輕關節疼痛和恢復關節功能,可選擇關節成形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