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
脫肛的概述
1、定義
直腸壁部分或全層向下移位,稱為直腸脫垂(rectal prolapse)。直腸壁部分下移,即直腸黏膜下移,稱黏膜脫垂或不完全脫垂;直腸壁全層下移稱完全脫垂。若下移的直腸壁在肛管直腸腔內稱內脫垂;下移到肛門外稱為外脫垂。直腸脫垂多發生于兒童和中老年女性。兒童直腸脫垂多為黏膜脫垂,通常5歲前可自愈。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并不多見,如直腸反復脫出可導致陰部神經損傷產生肛門失禁,并有引發直腸潰瘍、出血、狹窄和壞死的危險,需手術治療。
2、症狀部位
直腸。
3、症狀科室
普外科。
4、常見病因
發育不良,營養不良,年老體弱,便秘,腹瀉、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等所致。
脫肛的原因及發病機制
直腸脫垂的確切病因并不完全明了,一些因素顯示它與人體發育、不良習慣等有關。
引起直腸脫垂因素有:
1、解剖因素:小兒骶骨彎曲度較正常淺,直腸呈垂直狀,當腹內壓增高時直腸失去骶骨的支持,易于脫垂。
2、盆底組織軟弱:老年人肌肉松弛,女性生育過多和分娩時會陰撕裂,幼兒發育不全均致肛提肌及盆底筋膜發育不全、萎縮,不能支持直腸于正常位置。
3、長期腹內壓增加:如長期便秘、慢性腹瀉、慢性咳嗽等因素,均可致直腸脫垂。
發病學說:目前認為直腸脫垂的發生有兩種學說:
1、滑動性疝學說:認為直腸脫垂是直腸盆腔陷凹腹膜的滑動性疝,在腹腔內臟的壓迫下,盆腔陷凹的腹膜皺襞逐漸下垂,將覆蓋于腹膜部分的直腸前壁壓于直腸壺腹內,最后經肛門脫出;
2、腸套疊學說:正常時直腸上端固定于骶骨岬附近,由于慢性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內壓增加,使此固定點受傷,故易在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發生腸套疊。也有人認為以上兩種學說是一回事,只不過是程度的不同,滑動性疝也是一種腸套疊,只是沒有影響到整圈腸壁。而后者是全層環形套疊。
脫肛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脫肛的檢查方法
1.1、窺鏡檢查
主要是用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當放入窺鏡取出鏡芯后,宜慢慢退鏡觀察,隨著視野的外移,仔細查看腸壁的變化,注意皺襞及隆起的情況。如腸壁全層下移,環狀折疊有時可充滿全部視野。內脫垂者窺鏡檢查更為重要。
1.2、X線檢查
X線檢查對發現本病有較大幫助,尤其是排糞造影是直腸內脫垂的主要檢查方法。在排糞造影過程中,力排時鋇劑排出肛門外,同時肛門外出現圓柱或圓錐形黏膜皺襞及大小、長度不等的腫物,即可以診斷為直腸黏膜外脫垂。內脫垂的典型X線表現是直腸側位片上呈漏斗狀影像,部分患者有骶骨直腸分離現象。
1.3、肛管直腸測壓
靜息壓下降,反映由脫垂腸管機械性擴張及其在遠端直腸引起持續反射性內括約肌抑制所致的內括約肌功能障礙,其程度與肛門失禁有關。肛管最大收縮壓下降,反映由脫垂腸管機械性擴張及陰部神經伸展損傷所致的外括約肌等盆底橫紋肌功能障礙。
2、脫肛的診斷鑒別方法
直腸外脫垂診斷不難,病人蹲下做排糞動作,腹肌用力,脫垂即可出現部分脫垂可見圓形、紅色、表面光滑的腫物粘膜呈“放射狀”皺襞、質軟,排糞后自行縮回若為完全性,則脫出較長,脫出物呈寶塔樣或球形表面可見環狀的直腸粘膜皺襞。直腸指診感到括約肌松弛無力。如脫垂內有小腸有時可聽到腸鳴音。
直腸粘膜脫垂需與環狀內痔相鑒別除病史不同外,環狀內痔脫垂時,可見到充血肥大的痔塊呈梅花狀,易出血,且在痔塊之間出現凹陷的正常粘膜直腸指診,括約肌收縮有力,而直腸粘膜脫垂則松弛這是一個重要的鑒別點。
直腸內脫垂診斷較困難需行排糞造影協助診斷,但當病人訴述直腸壺腹部有阻塞及排糞不全感時應疑本病。
脫肛的危害
脫肛脫出時間稍長,沒有及時復位,可造成嵌頓,粘膜由粉紅色變為暗紫色,甚至糜爛壞死,腫脹疼痛,體溫升高,排尿不暢,里急后重,肛門墜脹疼痛。
脫肛的防治方法
1、脫肛的預防方法
積極治療慢性腹瀉、便秘、咳嗽等疾病,防止腹壓過度增高。發生脫肛后,應及時治療,防止發展。婦女分娩和產后要充分休息。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避免負重遠行,勞逸結合。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做提肛運動。
2、脫肛的治療方法
直腸脫垂的治療依年齡、嚴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消除直腸脫垂的誘發因素;幼兒直腸脫垂以保守治療為主;成人的黏膜脫垂多采用硬化劑注射治療;成人的完全性直腸脫垂則以手術治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