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百日咳的症狀與治療
導讀:小兒百日咳的症狀有哪些?該如何治療?百日咳小兒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程較長,可達數周甚至3個月左右,得了百日咳對患兒來說是很痛苦的,需盡早診斷與治療。下面一起來看看小兒百日咳的症狀表現與治療方法吧。
一、小兒百日咳的症狀:
根據接觸史及典型的痙咳期表現,如無典型痙咳者可結合典型血象改變,均可作出臨床診斷,病原學診斷有賴于細菌培養和特異的血清學檢查,對各年齡組不明原因的持續性咳嗽,特別有痙咳症狀者,均需考慮本病的可能,作進一步的檢測。
潛伏期3~21天,平均7~10天,典型臨床經過分3期。
1、卡他期或稱痙咳前期
起病時有咳嗽,打噴嚏,流涕,流淚,有低熱或中度發熱,類似感冒症狀,3~4天后症狀消失,熱退,但咳嗽逐漸加重,尤以夜間為重,此期傳染性最強,可持續7~10天,若及時治療,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發展。
2、痙咳期
卡他期未能控制,患者出現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其特點是頻繁不間斷的短咳10余聲,如呼氣狀態,最后深長呼氣,此時由于咳嗽而造成胸腔內負壓,加之吸氣時,聲帶仍處于緊張狀態,空氣氣流快速地通過狹窄的聲門而發出一種雞鳴樣高音調的吸氣聲,接著又是一連串陣咳,如此反復發作,一次比一次加劇,直至咳出大量黏稠痰液和嘔吐胃內容物而止。
痙咳發作前有誘因,發作時常有喉癢,胸悶等不適預兆,患兒預感痙咳來臨時,表現恐懼,痙咳發作時表情是痛苦的,痙咳時由于胸腔內壓力增加,上腔靜脈回流受阻,頸靜脈怒張,眼瞼及顏面充血水腫,口唇發紺,眼結膜充血,如毛細血管破裂可引起球結膜下出血及鼻出血,有的患者舌向齒外伸,與門齒摩擦,常見有舌系帶潰瘍,有的患者因陣咳,腹壓增高使大小便失禁及出現疝症,此期如無并發症發生,一般持續2~6周,也有長達2個月或以上。
嬰幼兒和新生兒百日咳症狀比較特殊,無典型痙咳,由于聲門較小可因聲帶痙攣和黏稠分泌物的堵塞而發生呼吸暫停,因缺氧而出現發紺,甚至于抽搐,亦可因窒息而死亡,成人或年長兒童,百日咳症狀輕,而且不典型,主要表現為干咳,無陣發性痙咳,白細胞和淋巴細胞增加不明顯,大多被誤診為支氣管炎或上呼吸道感染。
3、恢復期
陣發性痙咳次數逐漸減少至消失,持續2~3周好轉痊愈,若有并發肺炎,肺不張等常遷延不愈,可長達數周之久。
支氣管肺炎是常見的并發症,多發生在痙咳期,還可并發百日咳腦病,患者意識障礙,驚厥,但腦脊液無變化。
二、小兒百日咳的診斷:
1、流行病學病
前1~2周內有與百日咳患兒接觸史,幼兒多見。
2、臨床特點
發病較緩,病初有低熱及感冒症狀,咳嗽逐漸加重,夜間為劇,1周后出現陣發性一連串痙咳并伴有吸氣性吼聲,反復發作,咳嗽雖重而肺部多無異常體征。
3、血象
白細胞明顯增多,常達(30~50)×109/L,淋巴細胞高達0.50~0.70以上。
4、病原學及血清學檢查
①細菌培養:咽拭子及咳碟培養,早期陽性率較高。
②熒光抗體染色法:鼻咽拭子涂片檢查得陽性結果。
③血清學檢查: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檢測百日咳特異性IgM抗體可作為早期診斷;雙份血清凝集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效價呈4倍增長,作為回顧性診斷。
凡具備1、2、3三項者,可做臨床診斷,病原及血清學陽性可確診。
三、小兒得了百日咳怎么治療?
1、一般和對症治療
按呼吸道隔離。保持空氣清新,注意營養及良好護理。避免刺激、哭泣而誘發痙咳。嬰幼兒痙咳時可采取頭低位,輕拍背。咳嗽較重者睡前可用冬眠靈或非那根頓服,有利睡眠,減少陣咳。也可用鹽酸普魯卡因3~5mg/kg/次,加入葡萄糖30~50ml中靜滴,1~2次/日,連用3~5天,有解痙作用。維生素K1也可減輕痙咳。
患兒發生窒息時應及時做人工呼吸、吸痰和給氧。重者可適當加用鎮靜劑如苯巴比妥或安定等。痰稠者可給予祛痰劑或霧化吸入。重症嬰兒可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以減輕炎症。
2、抗生素治療
卡他期4天內應用抗生素可減短咳嗽時間或阻斷痙咳的發生。4天后或痙咳期應用可縮短排菌期,預防繼發感染,但不能縮短病程。首選紅霉素30~50mg/kg/日,連用7~10天,也可用氯霉素(劑量同上),或復方新諾明、氨芐青霉素等。
3、中醫藥治療
治療多采用潤肺止咳之法,用蜜炙百部9克、蜜炙款冬花6克、蜜炙紫菀12克、苦杏仁5克、龍利葉7.5克、法半夏5克水煎服,一日一服。
按臨床症狀需要肺熱甚加雪梨干9克、青天葵7.5克、竹茹5克,咳痰不順加栝樓仁6克、蛤殼6克(先煎),痰多清稀(尤以晚上至早晨)加陳皮6克、茯苓9克、白術6克上藥順症加減。
膽汁類制劑對百日咳桿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同時還有一定的鎮靜作用。可采用雞膽汁加白糖蒸服。半歲以內每日1/3個,半歲至1歲每日1/2個,1至3歲每日1個,直至痊愈。亦可用豬膽等代替。
要注意保持環境安靜、空氣新鮮,以減少痙咳發生的誘因;對嬰幼兒要注意吸痰,以防窒息;及早應用抗生素治療,一般可采用紅霉素、氯霉素、氨基芐青霉素、卡那霉素以及復方磺胺甲基異惡唑(復方新諾明);重症患者應短期應用皮質激素;若有并發症,應作相應處理。要注意的是,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生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