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胯關節脫位該怎么辦

小兒胯關節脫位怎么辦

1、提拉法

患者仰臥,助手的動作和術者的位置同上法,復位時術者先將患側胯和膝關節屈至90°,使髂股韌帶和膝屈肌松弛,然后一手握住小腿向下壓,另一前臂套住膝后部向上牽拉,使股骨頭向前移位接近關節囊后壁破口,同時向內外旋轉股骨干,使股骨頭滑入胯臼,助手可同時將股骨頭向胯臼推擠復位。復位時常可聽到或感到一明顯響聲。此法比較安全。

2、復位后的處理

復位后可用單側胯人字石膏固定4~5周(或平臥用砂袋固定患肢使呈輕度外展內旋位),以后可架拐早期活動,但患側不能負重,待6~8周后,進行X線檢查,顯示無股骨頭壞死時再負重走路。

3、胯關節陳舊性脫位

因胯臼內充滿纖維瘢痕,周圍軟組織攣縮,手法復位不易成功。可根據脫位時間、局部病變和傷員情況,決定處理方法。脫位未超過三個月者,或試行手法復位。先行骨牽引1~2周,將股骨頭拉下至胯臼緣,再在麻醉下試行輕緩手法活動胯關節,以松解粘連,獲得充分松動后再按新鮮脫位的手法進行整復。但切忌粗暴,以免發生骨折。手法復位不成功或脫位已超過三個月者應手術復位。對關節面破壞嚴重者,可根據患者職業決定做胯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小兒胯關節脫位的症狀與病因

一、家庭護理要點:

1、寶寶睡的床褥要選稍微硬一些的,以防小屁股沉下去,對病情康復不利。

2、患兒的褲子要稍大一些,最好是有背帶的那種,這能使寶寶自由地活動腿腳,伸展髖關節和膝蓋。

二、日常關注要點:

1、平時抱或背患兒的時候,要注意使他的腿向左右兩邊充分打開。

2、寶寶學會站立后,留心其兩腿是否有長短。

如何預防小兒胯關節脫位

一、症狀

1、兩側大腿內側皮膚皺褶不對稱,患側皮皺加深增多。

2、患兒會陰部增寬,雙側脫位時更為明顯。

3、患者髖關節活動少,活動時受限。蹬踩力量較健側弱。常處于屈曲位,不能伸直。

4、患者肢體短縮。

5、牽拉患者下肢時有彈響聲或彈響感,有時患者會哭鬧。

二、病因

1、髖關節后脫位

股骨頭多有髂股韌帶與坐股韌帶之間的薄弱區穿出脫位,造成后關節囊及圓韌帶撕裂。如髖關節略呈外展位遭受傳導暴力時,則髖臼后緣易因股骨頭之撞擊而發骨折,或股骨頭之前下方骨折。無論何方骨折,均會影響關節的穩定性,因此分類也主要依據合并骨折的情況而定。

1.1、Ⅰ型脫位不合并或者合并髖臼小片骨折;

1.2、Ⅱ型脫位合并髖臼后唇大塊骨折;

1.3、Ⅲ型脫位合并髖臼廣泛粉碎骨折;

1.4、Ⅳ型脫位合并股骨頭骨折。

2、髖關節前脫位

多因髖關節極度外展外旋時,大轉子頂于髖臼緣形成的杠桿作用,使股骨頭至髂股韌帶與恥股韌帶之間的薄弱區穿破關節而脫出。

3、中心脫位

當傳導暴力時股骨頭撞擊髖臼底部,向骨盆脫出則屬于中心脫位。

結語

小兒髖關節脫位是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后脫位多見,出生時即存在,女多于男,約6:1,左側比右側多一倍,雙側者較少,主要由于髖臼、股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肌肉先天性發育不良或異常,導致關節松弛,半脫位或脫位,此外,胎兒在子宮內位置不正常,髖關節過度屈曲,也易致本病,另外遺傳因素也比較明顯。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