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1、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生成减少。遗传性血小板减少:如桡骨缺血伴血小板减少症、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生成素缺乏症、骨髓浸润性疾病(先天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及新生儿风疹等。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单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血小板减少症、肿瘤细胞浸润骨髓、骨髓硬化症、物理作用(如放射线)、化学因素(如药物)、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细菌感染、营养缺乏、饮酒及溶血等。

2、血小板是什么

血小板(bloodplatelet),简称:PL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体积小,无细胞核,没有规则形状,(100~300)×10^9个/L,直径为2-3微米。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没有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没有细胞核结构,即没有染色体。

3、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物质。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1(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万/μL(50×10^9/L)则有出血危险。

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1、临床上,出现贫血的症状,是血小板减少症状的重要表现。但是,由于患者的发病因素有所不同,导致患者贫血的情况也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急性主要是指白血病、再障以及急性血管内溶血等病症所致;亚急性主要是指急性再障、细胞性贫血以及自身免疫性贫血等常见病症。

2、当患了血小板减少这种疾病后,患者还会常出现出血的症状。该症状主要发生在患者的皮肤表层,一般情况下,可以明显看出大块的瘀斑。此外,部分患者的牙龈,鼻部、口腔等处也会出现出血的症状。严重时,患者的消化道及内脏也会出现出血的症状。

3、发热、脸色发白也是血小板减少症状之一。这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抵抗能力逐渐下降,以至于很容易受到感染。临床上,患者常会出现发热、脸色苍白、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时,患者还会出现消化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症状。

血小板病症患者的护理

一般护理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室内定期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

患者应充分卧床休息,避免过多或过早行走活动。

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及相关刺激因素,如抗生素、花粉等。

患者食物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为主,疾病发作期间应选择清淡、易消化软食。有消化道出血时应进流质、冷流质饮食或禁食。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减轻恐惧感。

症状护理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皮肤黏膜出血部位、范围及变化过程。受累关节的部位、数目、局部有无血肿或功能障碍。

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解痉剂或消炎止痛药。避免疼痛部位外伤,尽量减少活动以减轻疼痛,促进出血的吸收。

叮嘱并控制血小板减少患者不用手搔抓皮肤,以免引起出血。

血小板减少患者长期应用激素治疗时,应给予低盐低脂饮食,每日测血压和体重,并注意疗效及不良反应,不可突然停药,应逐渐减量。

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应监测其血象变化,防止感染和出血。服用环磷酰胺的患者应多饮水,并注意观察尿色及尿量。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