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休克與冷休克的區別

暖休克與冷休克的區別

1、暖休克與冷休克的區別

由于病理生理變化的特點,感染性休克可出現兩類不同的臨床表現。但以低排高阻型為多見。在高阻力型中,血管反應以收縮為主,出現皮膚蒼白、濕冷,甚至有紫紺、尿少或無尿等,故又稱此種類型為冷休克。在低阻力型中,血管反應以擴張為主,故皮膚溫暖、干燥、色紅,尿量不減,此種類型稱為暖休克。不論那種類型的感染性休克,很早即可出現過度換氣。

2、暖休克和冷休克鑒別

冷休克周圍血管阻力增高,心輸出量降低,低中心靜脈壓,低肺楔壓,低氧血症,代謝性酸中毒。表現為血壓降低,脈搏細速,脈壓差小,皮膚濕冷,呼吸淺快、紫紺、少尿 。

暖休克周圍血管阻力降低,氧耗量減低,乳酸增多,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表現為皮膚發亮、膚暖、皮膚干。脈壓差較大,呼吸急促, 煩躁不安 。實際上,“暖休克”較少見,僅是一部分革蘭陽性菌感染引起的早期休克表現。

3、休克的臨床表現

3.1、休克早期

在原發症狀體征為主的情況下出現輕度興奮征象,如意識尚清,但煩躁焦慮,精神緊張,面色、皮膚蒼白,口唇甲床輕度發紺,心率加快,呼吸頻率增加,出冷汗,脈搏細速,血壓可驟降,也可略降,甚至正常或稍高,脈壓縮小,尿量減少。

3.2、休克中期

患者煩躁,意識不清,呼吸表淺,四肢溫度下降,心音低鈍,脈細數而弱,血壓進行性降低,可低于50mmHg或測不到,脈壓小于20mmHg,皮膚濕冷發花,尿少或無尿。

3.3、休克晚期

3.3.1、DIC表現:頑固性低血壓,皮膚發紺或廣泛出血,甲床微循環淤血,血管活性藥物療效不佳,常與器官衰竭并存。

3.3.2、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表現:吸氧難以糾正的進行性呼吸困難,進行性低氧血症,呼吸促,發紺,肺水腫和肺順應性降低等表現。

3.3.3、急性心功能衰竭表現:呼吸急促,發紺,心率加快,心音低鈍,可有奔馬律、心律不齊。

3.3.4、)急性腎功能衰竭表現:少尿或無尿、氮質血症、高血鉀等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

暖休克怎么治療

1、控制感染:感染性休克可能與病人感染嚴重或抗生素用量不足、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有關。因此,需加大青霉素使用劑量,每日用量可達2000萬單位,分4次靜脈點滴,或根據痰液或血液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有效抗生素靜脈點滴。

2、補充血容量:每日補液量可達2000ml~4000ml,其中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每日1次,靜脈點滴,其余可使用葡萄糖或生理鹽水注射液補充。

3、糾正酸中毒: 使用5%碳酸氫鈉注射液100ml~200ml靜脈點滴。之后,根據血二氧化碳結合力(CO2-CP)、血氣分析結果決定是否繼續補堿,并計算補堿量。5%碳酸氫鈉用量(毫升)=(正常二氧化碳結合力-病人二氧化碳結合力)×0.3×體重(公斤)。

4、激素:有助于休克的搶救,緩解病情。可每日靜脈點滴地塞米松10mg或氫化考的松200mg~300mg。

5、對于原有心臟病患者,應注意輸液速度,避免因輸液過快而誘發心衰,必要時,可給予毛花甙C(西地蘭)0.2mg~0.4mg靜脈注射。

如何防治休克

1、發病前的預防

1.1、積極防治感染和各種容易引起感染性休克的疾病。

1.2、做好外傷的現場處理。

1.3、對失血或失液過多(如嘔吐、腹瀉、咯血、消化道出血、大量出汗等)的患者,應及時酌情補液或輸血。

2、治療后的預防

2.1、如治療后患者神志清醒安靜、四肢溫暖、紫紺消失、尿量增多、血壓回升、脈壓增寬,則預后良好。

2.2、原發感染灶能徹底清除或控制者預后較好。

2.3、伴嚴重酸中毒和高乳酸血症者預后多惡劣,并發DIC或式器官功能衰竭者病死率亦高。

2.4、有嚴重原發基礎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或其他惡性腫瘤者休克多難以逆轉;夾雜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心臟病等者預后亦差。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