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腦病如何預防措施
肝性腦病如何預防措施
1、調整飲食結構
肝硬化患者常有負氮平衡,因此應補充足夠蛋白質。但高蛋白飲食可誘發肝性腦病,因此對有肝性腦病患者應該限制蛋白質攝入,并保證熱能供給。Ⅲ-Ⅳ期患者應禁止從胃腸道補充蛋白質,可鼻飼或靜脈注射25%的葡萄糖溶液。
Ⅰ-Ⅱ期患者日應限制蛋白質在2Og/天之內,如病情好轉,每3~5天可增加10g蛋白質,以逐漸增加患者對蛋白質的耐受性。待患者完全恢復后每天每千克體重可攝入0.8~1.0蛋白質,以維基本的氮平衡。由于植物蛋白質(如豆制品、富含支鏈氨基酸和非吸收纖維,后者可促進腸蠕動,被細菌分解后還可降低結腸的pH值,可以加速毒物排出和減少氨吸收。因此,肝性腦病患者應首選植物蛋白。乳制品營養豐富,如病情穩定可適量攝入。
2、慎用鎮靜藥
巴比妥類、苯二氮卓類鎮靜藥可激活GABA/BZ復合受體,此外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減退,藥物半衰期延長,因此,使用這些藥物會誘發或加重肝性腦病。如患者出現躁狂時,應禁用這些藥物,試用異丙嗪、氯苯那敏(撲爾敏、等抗組胺藥。
3、糾正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
肝硬化患者由于進食量少,利尿過度,大量排放腹等造成低鉀性堿中毒,誘發或加重肝性腦病。因此利尿藥的劑量不宜過大,大量排放腹水時應靜脈輸人足量的白蛋白以維持有效血容量和防止電解質紊亂。肝性腦病患者應經常檢測血清電解質、血氣分析等,如有低血鉀或堿中毒應及時糾正。
4、止血和清除腸道積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性腦病的重要誘因。因此,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應采取各項緊急措施進行止血,并輸入血制品以補充血容量。清除腸道積血可采取以下措施:口服或鼻飼乳果糖、乳梨醇溶液或25%硫酸鎂,用生理鹽水或弱酸液(如醋酸、進行灌腸,將乳果糖稀釋至33.3%進行灌腸。
5、其他
如患者有缺氧應予吸氧,低血糖者可靜脈注射高滲葡萄糖,如有感染應及時控制。
肝性腦病臨床表現
1、起病
可急可緩。急性肝性腦病起病急驟,前驅期極為短暫,可迅速進入昏迷,多在黃疸出現后發生昏迷,也有在黃疸出現前出現意識障礙而被誤診為精神病者。慢性肝性腦病起病隱匿或漸起,起初常不易發現,易誤診和漏診。
2、性格改變
常是本病最早出現的症狀,主要是原屬外向型性格者表現為抑郁,而原屬內向型性格者表現為欣快多語。
3、行為改變
最初可能僅限于一些“不拘小節”的行為,如亂寫亂畫,亂灑水,亂吐痰,亂扔紙屑、煙頭,亂摸亂尋,隨地便溺,房間內的桌椅隨意亂拖亂放等毫無意義的動作。
4、睡眠習慣改變
常表現為睡眠倒錯,也有人稱為近迫性昏迷,此現象有人發現與患者血清褪黑激素分泌時相紊亂有關,提示病人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處于紊亂狀態,常預示肝性腦病即將來臨。
5、肝臭的出現
是由于肝功能衰竭,機體內含硫氨基酸代謝中間產物(如甲硫醇、乙硫醇及二甲硫化物等、經肺呼出或經皮膚散發出的一種特征性氣味。此氣味有學者稱爛蘋果味、大蒜味、魚腥味等。
6、撲翼樣震顫
是肝性腦病最具特征性的神經系統體征,具有早期診斷意義。但遺憾的是并非所有病人均可出現撲翼樣震顫。方法是:囑病人伸出前臂,展開五指,或腕部過度伸展并固定不動時,病人掌-指及腕關節可出現快速的屈曲及伸展運動,每秒鐘常可出現1~2次,也有達每秒鐘5~9次者,且常伴有手指的側位動作。此時病人可同時伴有整個上肢、舌、下腭、頜部的細微震顫及步態的共濟失調。或發于單側,也可出現于雙側。這種震顫不具有特征性,也可見于心衰、腎衰、肺衰等病人。震顫常于病人睡眠及昏迷后消失,蘇醒后仍可出現。
7、視力障礙
不常見。但近年來國內外文獻報道逐漸增多,肝性腦病發生時病人可出現視力障礙、失明為主要臨床表現,這種視力障礙是短暫的,功能性的,可隨著肝性腦病的加深而加重,也可隨著肝性腦病的恢復而復明。其發病機制不明,多數認為與肝性腦病一樣復雜,為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肝性腦病如何治療
1、應該對各種原發肝病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如治療病毒性肝炎等。對于已經存在肝硬化或慢性肝病的患者,要認識到一些誘因是很容易誘發肝性腦病的。如感染、消化道出血,攝入過多的高蛋白食物,大量利尿,便秘,不恰當地使用鎮靜劑、安眠藥等,這些情況下往往容易產生氨,氨進入血循環的量增加,改變腦組織對氨的敏感性,氨能干擾大腦能量代謝和神經傳導,最后產生一系列中樞神經功能失調,誘發肝性腦病。
2、應保持大便通暢,以減少氨在腸道的吸收。在有腹水的肝硬化患者中,應避免大量使用利尿劑。出現消化道出血時,應積極控制出血,迅速消除腸道積血。
3、要防止各種感染,一旦出現則要使用有效的藥物控制感染。如有腹瀉、嘔吐等時,要注意防止低血鉀。要謹慎使用麻醉、鎮痛、鎮靜、催眠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