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的傳染途徑

猩紅熱的傳染途徑

猩紅熱是由一種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傳染病,中醫稱它為“爛喉痧”,主要發生在冬春季節。任何年齡均可患病,但2~8歲的寶寶最容易被感染。

1、猩紅熱的傳染源為病人和帶菌者,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偶可經接觸傳播。人群普遍易感,兒童少年多發。該病有特效的治療藥物,治療效果好,故治愈率高,危害已明顯下降,但早診斷、正確治療是關鍵。

2、乙型溶血性鏈球菌主要存在于人的上呼吸道,如鼻咽部,并在粘膜表面的分泌物中生長繁殖。人們在咳嗽、大聲說話或喊叫時把帶菌的飛沫散布到空氣中,抵抗力差的人直接吸入這種帶菌的飛沫就會被感染,這是猩紅熱的主要傳播方式。另外,易感者接觸了剛剛被病人污染過的食物、食具、玩具、手巾、衣被等,也能受到傳染,但這種間接傳染比較少見。病菌有時可通過外傷侵入人體而發病。

3、猩紅熱的傳染途徑主要是因吸入病人排出的飛沫,或與病人直接、密切地接觸而感染,鼻腔帶菌者更容易傳播疾病。在人群聚集的場所,如托兒所、幼兒園、學校等場所,特別容易出現局部的流行。此外,家庭也是重要的傳染場所。

知道了猩紅熱的傳染途徑,那么如何預防猩紅熱呢?

如何預防猩紅熱

1、控制傳染源。病人應進行住院隔離治療并應強調臥床休息。有病及時就醫,周圍密切接觸者可應用青霉素類藥物或復方新諾明等抗生素預防。

2、切斷傳播途徑。在冬春流行季節要搞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提倡通風換氣和濕式掃除。學校與托幼機構在流行期間加強晨間檢查,發現病人應立即隔離,病人所污染的衣物應煮沸和洗燙消毒,空氣用一般的消毒劑如84消毒液500~1000mgL進行噴霧消毒。

3、保護易感人群。本病流行期間應盡量少帶小兒去公共場所及參加集會。

4、若寶寶接觸過患病的兒童,可喂寶寶大青葉或板藍根,連服1周,予以預防。

5、保障寶寶的睡眠。寶寶的體質差、休息不好,對疾病的抵抗力就差,讓寶寶有個健康的身體是預防疾病的最好辦法。

6、家庭有兒童患猩紅熱時,要采取隔離消毒措施,常開窗通風;餐具與其他人員分開;玩具用肥皂水清洗消毒;與猩紅熱患者接觸者,應嚴密觀察7天。

猩紅熱的症狀表現

潛伏期:最短1天,最長12天,一般為2~5天,在此期間細菌在鼻咽部繁殖。

前驅期:為1天左右,表現為突然畏寒,發熱38℃~40℃,頭痛、惡心、嘔吐、咽痛、扁桃體紅腫,局部有灰白色點片狀滲出物,頸部淋巴結腫大伴壓痛。年齡小的嬰幼兒發病時可發生驚厥或譫妄。

出疹期:大多在發病12~36小時內出現皮疹,個別可延緩到兩天以后。

恢復期:發病的第一周末期開始出現皮膚脫屑,脫屑是比較典型的猩紅熱症狀之一。皮疹旺盛者,則脫屑多(90%病人有脫屑),面頸部為細屑,軀干四肢為小鱗片狀,手掌足掌為大片狀脫皮,大約經2~4周脫完,無色素沉著。如能早期正確治療,出疹輕,可無明顯脫屑。

“猩紅熱”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危害性很大。專家表示,對于“猩紅熱”來說,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了解“猩紅熱”的症狀對治療非常關鍵。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