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桿菌如何培養

大腸桿菌如何培養

1、大腸桿菌如何培養

1.1、稱藥品 按實際用量計算后,按配方稱取各種藥品放入大燒杯中。牛肉膏可放在小燒杯或表面皿中稱量,用熱水溶解后倒入大燒杯;也可放在稱量紙上稱量,隨后放入熱水中,牛肉膏使與稱量紙分離,立即取出紙片。蛋白胨極易吸潮,故稱量時要迅速。

1.2、加熱溶解 在燒杯中加入少于所需要的水量,然后放在石棉網上,小火加熱,并用玻棒攪拌,待藥品完全溶解后再補充水分至所需量。若配制固體培養基,則將稱好的瓊脂放入己溶解的藥品中,再加熱融化,此過程中,需不斷攪拌,以防瓊脂糊底或溢出,最后補足所失的水分。

1.3、調pH 檢測培養基的pH,若pH偏酸,可滴加lmol/L NaOH,邊加邊攪拌,并隨時用pH試紙檢測,直至達到所需pH范圍。若偏堿,則用lmol/L HCl進行調節。pH的調節通常放在加瓊脂之前。應注意pH值不要調過頭,以免回調而影響培養基內各離子的濃度。

1.4、過濾 液體培養基可用濾紙過濾,固體培養基可用4層紗布趁熱過濾,以利培養的觀察。但是供一般使用的培養基,這步可省略。

1.5、分裝 按實驗要求,可將配制的培養基分裝入試管或三角瓶內。分裝時可用漏斗以免使培養基沾在管口或瓶口上而造成污染。

2、大腸桿菌的保存方法

2.1、常用的長期保存法有:液體石蠟法、硅膠保存法、加入甘油或二甲基亞砜(DMSD)等保護劑。

2.2、甘油低溫保存法(-70℃—-196℃)的特點

甘油菌低溫保存的基本原理是:在-70℃或液氮中凍存,細菌內的酶活性均己停止,即代謝處于完全停止狀態,故可以長期保存。在0℃—-70℃溫度范圍內,水晶呈針狀,極易招致細菌的嚴重損傷。用電鏡觀察,可見細菌的核膜上有大量針尖樣小孔。因此,為了避免0℃—-70℃冰晶的形成和細菌膜兩側離子平衡的破壞,需要加保護劑。甘油可降低冰點,在緩慢的凍結條件下,能使細菌內水分在凍結前透出細菌外。貯存在-70℃以下低溫中能減少冰晶形成,甘油對細菌無毒性,分子量小,溶解度大,易穿透細菌。

3、大腸桿菌菌種的復蘇

復蘇菌種時,用接種環或牙簽挑取少許凍結的菌種到平皿上,37℃培養8-12小時即可。甘油菌從冰箱取出使用時應置于低溫或 0℃冰浴中,用完盡快放回,接種時挑取表面已融化部分即可,不可全溶,因反復凍融會導致細胞壁破裂。

切記:接種過程中不得使保存瓶中的菌液融化。

大腸桿菌對人體益處和危害

大腸菌群并非細菌學分類命名,而是衛生細菌領域的用語,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并非完全一致。一般認為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白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

大腸菌群是作為糞便污染指標菌提出來的,主要是以該菌群的檢出情況來表示食品中有否糞便污染。大腸菌群數的高低,表明了糞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對人體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糞便是人類腸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糞便,也有腸道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所以糞便內除一般正常細菌外,同時也會有一些腸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糞便污染,則可以推測該食品中存在著腸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潛伏著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脅,必須看作對人體健康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什么是大腸桿菌

大腸菌群分布較廣,在溫血動物糞便和自然界廣泛存在。調查研究表明,大腸菌群細菌多存在于溫血動物糞便、人類經常活動的場所以及有糞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糞便對外界環境的污染是大腸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糞便中多以典型大腸桿菌為主,而外界環境中則以大腸菌群其他型別較多。

大腸菌群是評價食品衛生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