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
溶血的概述
1、定義
溶血(Hemolysis) 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逸出稱紅細胞溶解,簡稱溶血。可由多種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在體外,如低滲溶液、機械性強力振蕩、突然低溫冷凍(-20℃~—25℃)或突然化凍、過酸或過堿,以及酒精、乙醚、皂堿、膽堿鹽等均可引起溶血。
2、別稱
紅細胞溶解
3、發病部位
血液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嬰兒
6、科室
內科
溶血的典型症狀
1、溶血的典型症狀
本病症狀之輕重差異很大,一般ABO血型不合者症狀較Rh血型不合者輕。病兒常于生后24小時以內或第二天出現黃疸,并迅速加重。隨黃疸加深可出現貧血、肝脾腫大,嚴重者發生膽紅素腦病。Rh不合大量溶血者,出生時已有嚴重貧血,可導致心力衰竭、全身水腫、甚至死胎。
2、溶血的分類
溶血性貧血有多種臨床分類方法。按發病和病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溶血。按溶血部位可分為血管內溶血和血管外溶血。臨床意義較大的是按病因和發病機制分類。
溶血的病因病機
本病主要是母嬰間血型不合而產生血型免疫反應的遺傳性疾病【二型超敏反應】。胎兒由父母遺傳來的顯性抗原恰為母親所缺少,此抗原進入母體,產生的免疫抗體(IgG)可以通過胎盤絨毛膜進入胎兒血循環,與胎兒紅細胞表面受體結合,激活補體,,使之破壞而出現溶血,引起貧血水腫、肝脾腫大和生后短時間內出現進行性重度黃疸,甚至發生膽紅素腦病。
溶血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溶血性疾病的診斷原則和步驟是:首先確定是否存在溶血,然后進一步確定是何種原因引起的,診斷除依靠有關病史和體征外,最后常需依賴實驗室檢查來確定。
確定是否存在溶血需要有顯示紅細胞破壞增加和紅細胞代償增生兩方面的實驗室檢查依據。
溶血的并發症
慢性溶血多為血管外溶血,發病緩慢,表現貧血、黃疸和脾大三大特征。因病程較長,患者呼吸和循環系統往往對貧血有良好的代償,症狀較輕。由于長期的高膽紅素血症,患者可并發膽石症和肝功能損害。在慢性溶血過程中,某些誘因如病毒性感染,患者可發生暫時性紅系造血停滯,持續一周左右,稱為再生障礙性危象。
急性溶血發病急驟,短期大量溶血引起寒戰、發熱、頭痛、嘔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繼之出現血紅蛋白尿。嚴重者可發生明顯衰竭或休克。其后出現黃疸和其他嚴重貧血的症狀和體征。
溶血的防治方案
1、溶血的預防方法
有可能懷母兒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媽媽,如在孕前被查出血型抗體效價高者可在孕前先進行中藥治療來降低抗體,預防懷孕后寶寶患ABO溶血病。孕后定期查抗體效價,第一次孕16周開始查抗體,第二次孕28~30周,以后2~4周查一次,自抗體效價增高時開始予孕婦口服中藥,每日一劑至分娩。孕期診斷為血型不合溶血病者,在24、30、33周各進行10天的綜合治療,以提高胎兒抵抗力。自預產期前2周開始口服肝酶誘導劑,可加強胎肝細胞葡萄糖醛酸與膽紅素的結合能力,從而減少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發生。
2、溶血的治療方法
光照療法是治療新生兒黃疸最簡便有效的方法,它的優點是退黃疸快,副作用少,皮膚黃疸接受光照后膽紅素可分解成水溶性,從腸道、尿中排出體外,從而降低血中膽紅素濃度,可避免膽紅素腦病的發生。
黃疸較嚴重者可反復多次光照療法,同時加用藥物治療。可用抑制抗原反應的藥物以減少繼續溶血,活躍肝細胞酶系統,可加速膽紅素代謝和排泄或阻止膽紅素在腸道的再吸收及中藥利膽退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