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的基本信息
1、定義
抗利尿激素(又稱血管升壓素)是由下丘腦的視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經細胞分泌的9肽激素,經下丘腦—垂體束到達神經垂體后葉后釋放出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促進水的吸收,是尿液濃縮和稀釋的關鍵性調節激素。此外,該激素還能增強內髓部集合管對尿素的通透性。
2、專科分類
泌尿
3、檢查分類
內分泌檢查
4、適用性別
男女均適用
5、是否空腹
空腹
抗利尿激素的正常值和臨床意義
1、正常值
血漿:1~10μu/ml(平均4μu/ml);尿11~30μu/24h(平均28.9μu/24h)。
2、臨床意義
升高:細胞外液滲透壓高,體液容量減少,某些腫瘤、顱腦損傷、過多注射利尿激素,應激情況等。
減低:尿崩症、腎病綜合征、煩躁多飲綜合征,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體液容量增加等。
抗利尿激素的檢查過程及注意事項
1、檢查過程
本法分三個步驟,即抗原與抗體反應、B和F分離和放射性測定。
抗原與抗體反應:將標本(非標記抗原)、標記抗原和抗血清順序定量加入小試管內,置室溫(15~30℃)作用24h,使其充分競爭結合。
B、F分離:分離技術多種多樣,常用沉淀法。第二抗體沉淀法:又稱雙抗體法,在受檢抗原與第一抗體特異性反應后加入相應的第二抗體,使形成的抗原-第一抗體-第二抗體的復合物共沉,一經離心即可使結合標記抗原B與游離抗原F分離。本法是特異性沉淀,分離完全,非特異性結合力低。但第二抗體用量較大,成本較高。此外血清濃度、抗凝劑的有無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結果。聚乙二醇(PEG)沉淀法:使蛋白質處于等電點狀態,水化層破壞而導致蛋白質沉淀。本法優點是PEG制備方便、價廉、分離快速,缺點是非特異沉淀物較多,分離不完全。第二抗體-聚乙二醇沉淀法:本法既有PEG法的快速沉淀優點,且保持第二抗體特異性沉淀的作用,又減少第二抗體用量,并降低PEG濃度,使非特異沉淀物減少。活性炭吸附法:利用活性炭表面活性將小分子的游離部分吸附。如在活性炭表面涂上一層葡聚糖,使它表面具有一定孔徑的網眼,從而允許小分子游離抗原或半抗原逸入而被吸附,而大分子復合物則被排斥在外。在抗原與抗體反應后,加入葡聚糖-活性炭,放置5~10min,使游離抗原吸附在活性炭顆粒上,離心使顆粒沉淀,上清液中含有結合的標記抗原。
放射性強度測定:B和F分離后,即可測定其放射性強度。測量儀器有兩類:液體閃爍計數儀(測β射線)和晶體閃爍計數儀(測γ射線)。計數單位是探測器輸出的電脈沖數,單位為cpm(脈沖數/min)。
每次測定均需作一標準曲線圖,以標準抗原的不同濃度為橫坐標,以測到的相應放射性強度為縱坐標作圖。放射性強度可任選B或F,亦可采用計算值B/B+F、B/F或B/B0。標本應作雙份測定,取其平均值,在標準曲線上查出相應的受檢抗原濃度。
2、注意事項
檢查前: 抽血前一天不吃過于油膩、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會直接影響檢驗結果。體檢前一天的晚八時以后,應開始禁食12小時,以免影響檢測結果。抽血時應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懼造成血管的收縮,增加采血的困難。
檢查后:抽血后,需在針孔處進行局部按壓3-5分鐘,進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腫。按壓時間應充分。各人的凝血時間有差異,有的人需要稍長的時間方可凝血。所以當皮膚表層看似未出血就馬上停止壓迫,可能會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滲至皮下造成青淤。因此按壓時間長些,才能完全止血。如有出血傾向,更應延長按壓時間。抽血后出現暈針症狀如:頭暈、眼花、乏力等應立即平臥、飲少量糖水,待症狀緩解后再進行體檢。若局部出現淤血,24小時后用溫熱毛巾濕敷,可促進吸收。
抗利尿激素的相關疾病和症狀
1、相關疾病
老年人低鈉血症,尿崩症,顱咽管瘤,激素,小兒尿崩症,惡性高血壓性小動脈性腎硬化,高血壓
2、相關症狀
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ADH)分泌減少,脫水,高血壓
抗利尿激素的不適宜人群和不良反應
1、不適宜人群
造血功能減低的人如白血病、各種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等患者或血小板減少的人抽血時應注意,不宜多抽或頻繁抽血。
2、不良反應
抽血結束后,不要按揉針孔部位,以免造成皮下血腫。如果抽血處有小片青淤,輕微觸痛,請不要慌張,可過24小時后再做熱敷,以促進淤血吸收。一般的小量淤血會在3到5天的時候內逐漸吸收而顏色變淺,恢復正常。
抽血后出現暈血症狀如:頭暈、眼花、乏力等應立即平臥、飲少量糖水,待症狀緩解后再進行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