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气
嗳气的概述
1、定义
嗳气(belching)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俗称“打饱嗝”、“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多伴有嗳气症状。自胃部上升的气体或酸性液体导致嗳气(呃逆)发生,伴有典型的响声。嗳气可因不同病因在持续时间和响度上发生改变。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使人们对功能性胃肠病(FGID)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罗马III标准中将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症状分为3类:功能性消化不良、嗳气和恶心呕吐。嗳气又分为:吞气症和非特异性过度嗳气。
2、症状部位
胃。
3、症状科室
消化内科。
4、常见病因
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
嗳气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伤寒指掌》卷三引邵仙根谓:“嗳气者,因气抑遏不宣,上逆作声而嗳气,每有饱食之后而作者,可知其因于胃气郁滞也。”
多因脾胃虚弱,胃气不和,或夹气、食、痰、火,致使清气下陷,浊气上泛而嗳气。也有因肺气不降而嗳者。治宜和胃降逆为主。
胃虚者,旋覆代赭汤;脾肾虚寒者,理阴煎;胃虚气滞者,十味保和汤;胃有宿食者,曲术丸、保和丸;胃寒饮食难化者,养中煎或理中丸;胃虚夹痰者,和胃二陈煎;胃有痰火者,星夏栀子汤;肺气不降而嗳者,苏子降气汤。
方隅认为:嗳气“治法俱宜开郁行气而兼清痰降火之剂,如二陈汤加朴、附、山楂、炒连治之可也。”(见《医林绳墨》卷二)。
嗳气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1、嗳气的检查方法
开始体格检查,首先采集患者重要的体征。注意患者的面部表情和姿势。是否对腹部加强保护。患者可以坐定还是走来走去。检查呼气味。接下来,做腹部检查以明确有否腹胀或蠕动波,听诊肠鸣音以及其运动特征。然后触诊腹部有无包快、压痛、肌紧张和腹胀。
2、嗳气的诊断鉴别方法
出现嗳气的情况一定要特别留意嗳气可解释的病因。询问患者是否是在喝碳酸饮料后出现嗳气,是否是在吃完东西后立即或几个小时后出现嗳气,呕吐或服用制酸剂后是否好转,改变体位等。判定患者是否同时伴有腹痛和胃灼热。如果是,让其描述其部位、持续时间和强度。也要询问其最近是否有体重减轻,食物减退、胃灼热、恶心、呕吐。是否注意过排便习惯的改变,躺下的时候有否呼吸困难。
嗳气的危害
调查显示,嗳气经久不愈很容易引起泛酸、上腹部不适、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经常嗳气不止会让患者自身感觉很尴尬,严重影响个人形象。经常嗳气的患者会伴有腹痛、进行性加重、腹肌紧张、拒按、呕吐等症状的发生;长期嗳气还会伴有明显消化不良、纳差、消瘦等情况的发生,应该引起患者的注意。
嗳气的防治方法
1、嗳气的预防方法
进食时细嚼慢咽、少吃口香糖、少吸烟、慢饮水,少饮碳酸饮料和啤酒,保持口腔湿润、及时调整假牙,不做干咽动作。餐后或有上腹部饱胀时应餐后百步走,及时站立位伸展一下自己胸部和腹部让气体能够排出;婴儿吸奶不要过量,及时抱直、立位和轻拍背及时让气体嗳出。平卧时可采用膝胸位将胃内气体排出。减少容易产气的食物摄入:各种豆类如黄豆、绿豆、豌豆等;蔬菜如大白菜、西兰花、芦笋、洋葱等;淀粉类如土豆、山芋、芋头、玉米、小麦和麦麸等;水果如梨、苹果、桃子、李子等;牛奶及含有奶的各种食物制品,注意观察上述食品食用后是否增加嗳气,如有明显嗳气尽量少食用。研究发现大米是很少产气的淀粉类食物,嗳气频繁者应多食大米少食杂粮。
2、嗳气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消除暖气的方法有很多,当婴儿出现暖气时,先将婴儿抱起来,轻轻地拍其背,喂点热水。将婴儿抱起,用一只手的食指尖在婴儿的嘴边或耳边轻轻的挠痒,一般到婴儿发出哭声,暖气即会自然消失。因为嘴边的神经比较敏感挠痒可以使神经放松,暖气也就消失了。
暖气的按摩治疗:
2.1、摩腹:以一手掌面贴于上腹部,另一手掌面紧贴于该手背,双手重叠,顺时针方向揉3~5分钟。
2.2、按摩内关穴:以拇指指端按摩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处)3~5分钟。
2.3、指压足三里穴:用手指指端压揉足三里穴(两腿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处),每日2次,每次3~5分钟。
2.4、治疗烧心、嗳气的方法以指压胸骨和肚脐连接线中央的“中脘穴”,颇具效果。一边吐气一边用拇指在此用力强压6秒钟,重复5次时,胸部的难受感就消失了。
2.5、压“第三厉兑”穴。第三厉兑穴位于脚第三根趾头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之间,使用前面的要领,用拇指和食指用力向下压,如此重复3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