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恩病
克羅恩病的概述
1、定義
克羅恩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均可發生,但好發于末端回腸和右半結腸。本病和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統稱為炎症性腸病(IBD)。本病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腸梗阻,伴有發熱、營養障礙等腸外表現。病程多遷延,反復發作,不易根治。本病又稱局限性腸炎、局限性回腸炎、節段性腸炎和肉芽腫性腸炎。
2、別稱
局限性回腸炎、局限性腸炎。
3、發病部位
胃腸道。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青壯年人。
6、科室
消化內科、腹外科。
克羅恩病的典型症狀
1、克羅恩病的典型症狀
腹瀉:克羅恩病和大多數的腸道系統疾病一樣都會出現腹瀉的症狀,但克羅恩病的腹瀉症狀有所不同,大便的次數每日可以多達2到6次,一般無膿血便,可以有里急后重的感覺,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還會出現腹痛的感覺,疼痛常常位于右下腹,通常都是由于本病的并發症所引起的,比如說,腸穿孔,腸梗阻,急性腹膜炎都會引起疼痛,有時還可以并發急性闌尾炎。
全身症狀:有一部分的克羅恩病還會出現一些全身症狀,比如說,發熱頭痛,這是由于腸道組織破壞或毒素必須足夠引起的發熱,一般都是中等度熱,常常間歇出現,有時候可以出現高熱、寒戰的症狀。其他的全身症狀可以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消瘦的消化系統的症狀。
腹部腫塊:約1/3的比例還可以出現腹部包塊,以右下腹和臍周最常見,這是由于腸道黏連、腸系膜增厚有關,長期下去所引起的包塊,容易和腹腔內腫瘤混淆。
便血:一般便血量不是很多,但是這種症狀不能忽視,這是疾病進展的標志,這時一定要到醫院去就醫,尋求醫生的幫助,防止疾病進一步惡化。
2、克羅恩病的分類
臨床可分5型:
急性闌尾炎型:右下腹痛,可捫及包塊,發冷、發熱,類似急性闌尾炎;但起病慢、病程長、白細胞不高,合并腹瀉則不同于闌尾炎。
腸梗阻型:陣發性腹部絞痛,嘔吐,腸鳴音亢進,右下腹可捫及包塊或出現腸型,但病程長、病情輕。
腹膜炎型:由于腸穿孔而并發彌漫性腹膜炎症狀和體征。但起病慢、病情較差,可有腹痛、腹瀉及低熱病史。
出血型:以便血為豐,直腸受累時有40%出血,大量出血少見。
腸炎型:慢性腹瀉類似潰瘍性結腸炎。
克羅恩病的病因病機
1、遺傳易感性
1.1、遺傳因素:大量資料表明,Crohn病與遺傳因素有關。研究發現單卵發育的孿生子之間患Crohn病的一致性比率明顯升高。同時發現Crohn病患者與配偶之間表現為不一致性,且與普通人群無差別。以上表明本病有家族聚集性。
1.2、易感性的改變:目前多數學者認為,Crohn病的發生可能與機體對腸道內多種抗原刺激的免疫應答反應異常有關。
2、外源性因素
2.1、感染因素:分枝桿菌可能是Crohn病的病因。也有人懷疑Crohn病的病因是病毒。
2.2、環境因素:城區居民較農村人群的發病率高,這種差異在鄉村保健水平很高的瑞典也存在,這可能與社會、經濟地位有關。
2.3、一些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藥使炎症性腸病的發病危險增加。但另一些研究未能證實。
2.4、一些潛在的環境因素可激發Crohn病的發生。食用精制糖增加已被確認是一不利因素。一個普通的產期也可作為一種刺激因素而使一些孕婦于產后發生Crohn病。
克羅恩病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常用檢查項目:
血液檢查:可見白細胞計數增高,紅細胞及血紅蛋白降低,與失血、骨髓抑制及鐵、葉酸和維生素B12等吸收減少有關。血細胞比容下降,血沉增快。黏蛋白增加、白蛋白降低。血清鉀、鈉、鈣、鎂等可下降。
糞便檢查:可見紅、白細胞,隱血試驗呈陽性。
腸吸收功能試驗:因小腸病變作廣泛腸切除或伴有吸收不良者,可作腸吸收功能試驗,以進一步了解小腸功能。
結腸鏡檢查:是診斷克羅恩病最敏感的檢查方法。主要風險為腸穿孔和出血。
鋇劑灌腸檢查:鋇影呈跳躍征象。用于不宜做結腸鏡檢查者。
X線小腸造影:通過觀察小腸的病變,確定腸腔狹窄部位。
CT檢查:可同時觀察整個腸道及其周圍組織的病變,對于腹腔膿腫等并發症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鑒別:本病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急性闌尾炎、腸結核、小腸淋巴瘤、十二指腸壺腹后潰瘍、非肉芽腫性潰瘍性空腸回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缺血性結腸炎、結腸結核、阿米巴腸炎、結腸淋巴瘤、放射性結腸炎等。
克羅恩病的并發症
本病的并發症常見腸梗阻,偶見腹腔內膿腫、吸收不良綜合征、急性穿孔大量便血,罕見中毒性結腸擴張。
克羅恩病的防治方案
1、克羅恩病的預防方法
定期體檢: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該病與遺傳因素有關,應做好遺傳病學防治工作。積極防治各種細菌感染性疾病。
應提倡母乳喂養:能減少嬰幼兒接觸其他致敏原的機會而起到保護作用。
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勞逸結合,參加體育鍛煉,進食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水果。給予高熱量、高蛋白、低渣飲食,宜補充多種維生素、葉酸以及鐵、鈣等元素。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海產品等。
2、克羅恩病的治療方法
本病尚無特殊治療方法。無并發症時,支持療法和對症治療十分重要,可緩解有關症狀。活動期宜臥床休息,高營養、低渣飲食。嚴重病例宜暫禁食,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采用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貧血者可補充維生素B12、葉酸或輸血。低蛋白血症可輸白蛋白或血漿。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腎上腺皮質激素或6-巰基嘌呤等藥控制活動期症狀有效。解痙、止痛、止瀉和控制繼發感染等也有助于症狀緩解。補充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可促進體內酶類和蛋白質的合成,同時具有保護細胞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