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

拉肚子的概述

1、定義

腹瀉是一種常見症狀,俗稱“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正常人每日大約有9L液體進入胃腸道,通過腸道對水分的吸收,最終糞便中水分僅約100~200ml。若進入結腸的液體量超過結腸的吸收能力或(和)結腸的吸收容量減少,就會導致糞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便產生腹瀉。

2、別稱

腹瀉。

3、發病部位

腸道。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無人群限制。

6、科室

消化內科。

拉肚子的典型症狀

1、拉肚子的典型症狀

腹瀉時排便次數增加,性狀改變,總量增加。

2、拉肚子的分類

臨床上按病程長短,將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大多系感染引起。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發病原因更為復雜,可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拉肚子的病因病機

細菌病毒感染,食物中毒,著涼等,腸道炎症等。

拉肚子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檢查有血常規和生化檢查、糞便檢查、X線檢查、選擇性血管造影和CT檢查、內鏡和活組織病理檢查、小腸吸收功能試驗和血清及尿中胃腸道激素與化學物質測定。

腹瀉的診斷關鍵是對原發疾病或病因的診斷,需從起病情況與病程、發病年齡、發病人群、腹瀉次數與糞便性質、伴隨症狀和體征、常規化驗特別是糞便檢驗中獲得依據。

急性腹瀉應根據病史、發病季節、伴隨的全身症狀等,首先鑒別是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性腹瀉,還是食物中毒、藥物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瀉。致病菌的明確有賴于糞便培養,一些寄生蟲如賈第蟲等需行腸黏膜活檢。

慢性腹瀉可通過病史,體檢,肛門指檢,大便常規培養及找蟲卵和寄生蟲、大便脂肪測定,消化道內鏡和活檢等來明確診斷。首先應明確腹瀉是源于小腸還是結腸。

如為小腸性腹瀉,應進一步作鋇餐檢查、小腸鏡和其他實驗室檢查,以確定是器質性抑或功能性。如屬結腸性腹瀉,應做結腸鏡檢查,觀察有無腫瘤、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

拉肚子的并發症

心腦血管意外、低血糖、脫水和酸中毒、胃病復發。

拉肚子的防治方案

1、拉肚子的預防方法

1.1、個人照顧生病的兒童或者成人在任何環境下,應仔細洗手,換尿布后,幫助個人使用的衛生間,或協助個人在家庭。

1.2、兒童經常洗手,尤其是在使用衛生間后,應指示。

1.3、實踐安全的食品處理。前一定要洗手,并在處理食物。

1.4、準備生禽或肉類時,請小心。食物應煮熟的建議溫度。避免原料或罕見的肉類和家禽。與生的食品接觸肥皂和熱水清洗餐具。

1.5、生吃的水果和蔬菜應徹底清洗干凈的水。

1.6、未經高溫消毒的牛奶(原料)可能被細菌污染,應始終避免。

1.7、接觸到受污染的動物糞便在果園里。

2、拉肚子的治療方法

病因治療和對症治療都很重要。在未明確病因之前,要慎重使用止痛藥及止瀉藥,以免掩蓋症狀造成誤診,延誤病情。

2.1、病因治療

2.1.1、抗感染治療:根據不同病因,選用相應的抗生素。

2.1.2、其他: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制品,成人乳糜瀉應禁食麥類制品。慢性胰腺炎可補充多種消化酶。藥物相關性腹瀉應立即停用有關藥物。

2.2、對症治療

2.2.1、一般治療: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和營養失衡。酌情補充液體,補充維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劑等營養物質。

2.2.2、黏膜保護劑:雙八面體蒙脫石、硫糖鋁等。

2.2.3、微生態制劑:如雙歧桿菌可以調節腸道菌群。

2.2.4、止瀉劑: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相應止瀉劑。

2.2.5、其他:654-2、溴丙胺太林、阿托品等具解痙作用,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嚴重炎症性腸病患者慎用。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