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痢疾的概述
1、定義
痢疾,中醫病證名。是以痢下赤白膿血,腹痛,里急后重為臨床特征。主要病因是外感時邪疫毒,內傷飲食不潔。病位在腸,與脾胃有密切關系。病機為濕熱、疫毒、寒濕結于腸腑,氣血壅滯,脂膜血絡受損,化為膿血,大腸傳導失司,發為痢疾。暴痢多實證,久痢多虛證。痢疾的治療,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澀,熱痢宜清,寒痢宜溫,寒熱虛實夾雜者宜通澀兼施、溫清并用。對具傳染性的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應重在預防,控制傳染。
2、別稱
腸澼、赤沃
3、發病部位
腹部
4、傳染性
有傳染性
5、高發人群
兒童
6、科室
消化內科 傳染科
痢疾的典型症狀
1、痢疾的典型症狀
嬰兒對感染反應不強,起病較緩,大便最初多呈消化不良樣稀便,病程易遷延。3歲以上患兒起病急,以發熱、腹瀉、腹痛為主要症狀,可發生驚厥、嘔吐。
2、痢疾的分類
由于臨床表現和疾病經過不同,醫學家將痢疾分為普通型痢疾、中毒型痢疾和慢性痢疾。
痢疾的病因病機
1、痢疾的病因
1.1、 外感時邪
本病多由感受時令之邪而發病,感邪的性質有三:一為疫毒之邪,內侵腸胃,發病驟急,形成疫毒痢;二為濕熱之邪。濕郁熱蒸,胃腸氣機阻滯,發為濕熱痢;三為夏暑感寒傷濕,寒濕傷中,胃腸不和,氣血壅滯,發為寒濕痢。
1.2、 飲食不潔
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誤食餿腐不潔之物,釀生濕熱,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損傷脾胃,中央受困,濕熱或寒濕、食積之邪內蘊,腸中氣機阻滯,氣滯血瘀,與腸中腐濁相搏結,化為膿血,而致本病。
2、痢疾的病機
痢疾病位在大腸,與脾、胃相關,可涉及腎。病理因素以濕熱疫毒為主,病理性質分寒熱虛實。基本病機為邪蘊腸腑,氣血壅滯,傳導失司,脂絡受傷而成痢。病理性質:初期多為實證,因濕熱或寒濕所致。下痢日久,可由實轉虛或虛實夾雜。病理演變:濕熱疫毒內侵,毒盛于里,熏灼腸道,耗傷氣血,為疫毒痢。如痢疾失治,遷延日久,或收澀太早,關門留寇,正虛邪戀,可發展為下痢時發時止,日久難愈的休息痢。
痢疾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痢疾的檢查
糞便常規、血常規檢查。大便培養出致病菌是確診的關鍵。必要時可行X線鋇劑,結腸鏡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
2、痢疾的診斷
2.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數增多,排赤白膿血便為症狀。
2.2、暴痢疾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惡寒、發熱等;久痢疾起病緩慢,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疫毒痢病情嚴重而病勢兇險,以兒童為多見,起病急驟,腹痛、腹瀉尚未出現之時,即有高熱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淺表,神昏驚厥,而痢下、嘔吐并不一定嚴重。
2.3、多有飲食不潔史;急性起病者多發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四季皆可發生。
3、痢疾的鑒別
痢疾與泄瀉
兩者多發于夏秋季節,病位在胃腸,病因亦有相似之處,症狀都有腹痛、大便次數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數多而量少,痢下赤自膿血,腹痛伴里急后重明顯。而泄瀉大便溏薄,糞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無赤白膿血便,腹痛多伴腸鳴,少有里急后重感。泄瀉、痢疾兩病在一定條件下,又可相互轉化,或先瀉后痢,或先痢后瀉。一般認為先瀉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瀉病情減輕。
痢疾的并發症
阿米巴痢疾、小兒中毒型痢疾、小兒細菌性痢疾、痢疾后綜合症、細菌性痢疾、赤痢、休息痢、濕熱痢、疫毒痢、小兒疳痢、氣痢、噤口痢。
痢疾的防治方案
1、痢疾的預防方法
搞好環境衛生,加強廁所及糞便管理,消滅蒼蠅滋生地,發動群眾消滅蒼蠅。
加強飲食衛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對個體及飲食攤販做好衛生監督檢查工作。對集體單位及托幼機構的炊事員、保育員應定期檢查大便,做細菌培養。
加強衛生教育,人人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飲生水,不吃變質和腐爛食物,不吃被蒼蠅沾過的食物。
不要暴飲暴食,以免胃腸道抵抗力降低。
2、痢疾的治療方法
熱痢清之,寒痢溫之,初痢實則通之,久痢虛則補之,寒熱交錯者清溫并用,虛實夾雜者攻補兼施。痢疾初起之時,以實證、熱證多見,宜清熱化濕解毒;久痢虛證、寒證,應予補虛溫中,調理脾胃,兼以清腸,收澀固脫。如下痢兼有表證者,宜合解表劑,外疏內通,夾食滯可配合消導藥消除積滯。劉河間提出:“調氣則后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個證型,赤多重用血藥,白多重用氣藥。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辯證治療過程中,始終應顧護胃氣。
治療痢疾之禁忌:忌過早補澀,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