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寒

脾胃虛寒的概述

1、定義

脾胃虛寒,為中醫名詞術語。是指脾胃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包括脾陽虛和胃陽虛(亦有認為單指脾陽虛),多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

2、症狀部位

脾胃。

3、症狀科室

中醫科、中醫脾胃科、消化內科。

4、常見病因

胃虛寒的主要病因是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節制、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食物等,再加上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胃病。脾胃虛寒也可由脾胃氣虛發展而來。《濟生方·脾胃虛寒論治》:“夫脾者,足太陰之經,位居中央,屬乎戊己土,主于中州,候身肌肉,與足陽明胃之經相為表里。表里溫和,水谷易于腐熟,運化精微,灌溉諸經。若飲食不節,或傷生冷,或思慮過度,沖和失布,因其虛實,由是寒熱見焉。方其虛也,虛則生寒,寒則四肢不舉,食欲不化,喜噫吞酸,或食即嘔吐,或卒食不下,腹痛腸鳴,時自溏泄,四肢沉重,舉多思慮,不欲聞人聲,夢見飲食不足,脈來沉細軟弱者,皆虛寒之候也。”總括以上諸因,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導致脾胃陽氣虛衰,陰寒內盛,形成脾胃虛寒證:一由脾胃氣虛發展而來;二因過食生冷,損傷脾陽、胃陽。

脾胃虛寒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脾胃虛寒的檢查方法

主要通過CT檢查診斷脾胃虛弱。

檢查前準備:各部位增強掃描以及腹部平掃患者,檢查前,至少禁食4小時。行腹部檢查之患者,檢查一周內,不得做鋇餐檢查。

2、脾胃虛寒的診斷鑒別方法

診斷:

脾胃虛寒,脾氣虧虛,運化功能低下,氣血化生乏源所表現的腹脹,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萎黃等症狀。中焦陽氣虛衰,陰寒內生,運化功能障礙所表現的腹部疼痛,喜溫喜按,瀉下清稀,四肢不溫和脾氣虛的症狀。

鑒別:

脾氣虛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不節,饑飽不調,或思慮勞倦,則易損傷脾氣,誠如《內外傷辨惑論》所云:“茍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或年老體弱,臟氣虛衰,或慢性疾患,消耗脾氣,均可導致脾氣不足證。故《外科正宗》說:“善養生者,節飲食,調寒暑,戒喜怒,省勞役,此則不損其脾胃也,如不然,則精神氣血由此而日虧,臟腑經絡由此而日損,肌肉形體由此而日削,所謂調理一失,百病生焉。”

脾陽虛證:可在脾氣虧虛的基礎上,由氣虛導致陽虛,而形成脾陽虛證。故亦可具有脾氣虛證的病因。若飲食生冷,損傷脾陽,寒從中生,形成中焦虛寒證,此即《醫方論》所云:“人非脾胃無以養生,飲食不節病即隨之……多食生冷則寒生……”或元陽不足,命門火衰,脾失溫煦,則運化不及。因此,《醫貫》謂:“飲食入胃,猶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熱,脾能化食,全借少陽相火之無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運化。”《張聿青醫案》論曰:“脾胃之磨化,尤賴腎中一點真陽之蒸變,爐薪不熄,釜方成。”均道出了脾之健運,有賴于陽氣的溫煦和推動。

脾胃虛寒的危害

1、容易腹瀉,稍微吃一點寒涼的、油膩的東西或者過度疲勞、憂慮的時候就容易發病,這種類型的腹瀉,有時發病,有時好,要么,就久瀉不愈、大便稀薄或帶有白色奶塊、食后便瀉、面色蒼白等症狀,長期腹瀉,不僅可導致腸道的一系列病變,還會導致脫水、休克等嚴重病情。

2、導致很多胃部疾病的誘發,如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胃潰瘍等;脾胃虛寒,人的體質下降,各種胃腸疾病,就容易接踵而來。

3、出現脾胃虛寒的時候,患者還可能會導致肝氣郁滯、頭痛以及失眠和心悸等症狀,而男性甚至會出現遺精以及腹瀉症狀。

脾胃虛寒的防治方法

1、脾胃虛寒的預防方法

脾胃虛寒的人飲食上一定要注意,夏天到了不要貪食生冷。如不要喝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飲料,少吃冰凍過久的西瓜等。另外,平時飲食要有規律,不要饑一頓飽一頓,膳食攝入要均衡,否則易損傷脾氣,日久就會累及脾陽。

注意勞逸結合, 過度疲勞容易導致濕邪乘虛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同時還要注意加強體育鍛煉,適度的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可以助消化、促進氣血流通。

少吃冰鎮食物,喝冰啤、吃冰粥,蔬菜、水果、海鮮,全都扔到冰塊里給“冰一冰、涼一涼”,然后入口,體會一種透心涼的愜意。可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適應“冰”的感覺,也許你的一時痛快,給自己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加冰”還要適度,根據身體狀況量力而行。

此外,寒性胃痛者還應忌食綠豆、柿餅、生番茄、竹筍、瓠子、生菜瓜、海帶、生萵苣、生蘿卜、生藕、生黃瓜、生地瓜、金銀花、菊花、薄荷、鴨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馬蘭頭、冷茶以及各種冷飲、冰鎮食品,性涼生冷的食品會使脾胃虛寒疼痛加劇。

2、脾胃虛寒的治療方法

可烹制養胃湯,治脾胃虛寒,嘔逆惡心,腹脅脹疼,腸鳴泄瀉,或有外感寒熱如瘧,骨節煩疼,并皆治之。

藿香 濃樸(炒) 半夏(制) 茯苓(各錢半) 草果仁 陳皮 人參 附子(制三片)白術(炒。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一盞,食遠服。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