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耐量試驗有面條餐、全國造起標準小屋:瑞金內分泌團隊8年創12項技術發明

若你對“代謝性疾病”一詞稍感陌生,那么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病等眾多慢性疾病,一定早已走近,甚至走進你的生活——以糖尿病為例,最新流調后果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為11.6%,約為1.14億人;糖尿病前期(IGT)患病率為50.1%,約占一半的成年人人群。以糖尿病為代表的代謝性疾病,已經上升為我國重大的公用衛生問題。

代謝性疾病為何危害大?從本質上來看,它將讓人體內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質發生代謝紊亂,進而引起冠心病、腦卒中、甚至某些癌症,包括與性激素有關的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以及消化系統的胰腺癌、肝膽癌、結腸癌等多種疾病,給個人和社會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和健康危害。

與“患病人數多、病程長、致死致殘率高”相匹配的,是大眾知曉率、病程控制率的低下。當前,知道自己患病的糖尿病人數比例僅為30.1%;在一切糖尿病患者中,只要25.8%的人接受了降糖治療,而其中僅有39.7%的人血糖得到了適當的控制。

“代謝性疾病的臨床診治,亟需借助新技術發明來抬高!”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科王衛慶、寧光團隊歷時8年,圍繞“代謝性疾病診治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系統性取得12項技術發明,在改善代謝病患者預后和抬高生存質量的同時,成功打造臨檢技術、藥物研發、臨床試驗及應用的產學研鏈,取得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該名目榮獲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一等獎。

“面條標準餐”讓糖耐量試驗不再難忍

當前,國內用于糖尿病的診斷和分型中常常用到兩個試驗: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和胰島素C肽釋放試驗。以往試驗要求一次性口服大量葡萄糖,隨后定點抽血檢測,但很多人容易出現胃腸道反應而無法耐受。

在國外,往往用診斷標準餐(混合餐耐受試驗)代替葡萄糖來進行。在我國應用較為廣泛的診斷標準餐是1982年由陳家倫教授提出的饅頭餐:由二兩面粉做成的饅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與75克無水葡萄糖相當。

但是,饅頭餐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饅頭餐試驗的血糖和胰島素水平明顯低于OGTT,在某些情形下可能無法屬實反映病情;其次,饅頭使用的原料、重量、烹飪方法和時間難以統一,貯藏也較為困難,從而形成臨床上使用的饅頭無法統一標準,而實驗后果也顯示饅頭的GI(血糖指數)誤差較大,對血糖和胰島素C肽的水平產生的影響可能不穩定。另外,一些老年患者容易出現入睡、咀嚼吞咽困難,不能按時(5至10分鐘內)全部吃完饅頭。

能不能用其余食物來解決問題?“我們須要一種能夠保證精確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抬高病人的接收度和依從度,并解決老年病人由于咀嚼能力下降所帶來的依從性問題的標準餐。”王衛慶說,大家將目光投向了面條。

為此,瑞金醫院與中糧集團有限公司及中糧五谷道場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研發面條標準餐,每100克中,含有300至400千卡的能量、70至80克的碳水化合物,小于10克的蛋白以及0至2克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為淀粉。“面條可以為鮮面、半干面、掛面、非油炸方便面等,還包括調味料、佐料、蔬菜等。”據悉,團隊同時對面條的制備方法制定標準化方案,如原輔料預處理、調粉(和面)、熟化、壓延、切條、切斷、蒸面、冷卻、浸漬面條、計量包裝等過程。“如和面時間一般控制在15至20分鐘,冬季宜長,夏季較短;掛面熟化時間一般為10至15分鐘;初壓面片厚度通常不低于4至5毫米;蒸面時間控制在3至5分鐘,溫度為95至98℃。”這些數據聽起來仿佛是“菜譜”研究,卻與患者的健康息息相關。

這一面條標準餐,讓糖耐量試驗更便于食用、接受度高,不會加重患者胰島細胞負擔,產品也便于工業化生產,有助于抬高糖尿病患者臨床評估和隨訪的一致性。當前,主流申報單位已成功將技術轉讓給中糧五谷道場食品有限公司,用于商業開發。基于中國龐大的糖尿病人群,該研究將具有極大的市場規模。

“橙色小屋”讓糖尿病診療實現全國標準化

“龐大的代謝性疾病患者,其實分布在各地各級醫療機構。長期以來,各級醫療機構缺乏統一的疾病評判、療效評估、隨訪就診等臨床診治流程和體系,形成個體間治療成效參差不齊。”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牽頭發起“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建設,旨在建設并推廣的一種全新的疾病管理模式并覆蓋全國。“借助代謝性疾病全國一體化和標準化的管理體系網絡,以及在醫療機構中建設的代謝病管理中心,在全國實行統一的標志性外觀、基礎設備、網絡設施、診治流程和管理制度,真正把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起來。”

走進橙色基調的MMC中心,先進的診療技術與物聯網管理相結合,一站式診療服務不再是空談。同時,MMC中心開發“瑞寧助糖”,通過人工智能革新糖尿病的診斷及治療模式,為全科醫生提供輔助診療方案,全面提升標準化診療水平。在“瑞寧助糖”的研發過程中,國內外最前沿的糖尿病用藥策略、專家教訓及AI數據模型都被植入人工智能機器的“大腦”。深度學習后,它可最大程度還原專家在治療糖尿病時的用藥思路,根據患者不同身體代謝狀況,給出多項綜合建議,輔助基層臨床醫生做出更科學的決策。

“在各地MMC中心,患者將得到與在上海相同的治療。”寧光說,在任意一個MMC中心就診的患者,前往全國其余MMC中心,一切檢查指標都被互相認可,不須要重復檢查。“一個中心、一站服務、一個標準”的核心理念,讓該模式已在全國千百家醫院復制,有望構成代謝病患者管理的常態模式。

同時,團隊還開發“MMC醫家”“MMC管家”“糖尿病風險評估”等多種應用軟件,研發多種眼底人工智能自動報告系統、可穿戴設備、數據影像云管理等智慧醫療技術,極大抬高了代謝性疾病的管控效率和質量。

除此之外,本名目中,團隊首次在中國青少年肥胖人群中建立腸道共生菌—代謝物—肥胖表型關聯,并由此離別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0株阿克曼氏菌株用于減重降糖,屬國際當先水平;發明腸道宏基因組篩選技術,首次在國際上發現B和P型腸型菌群特征可作為糖尿病藥物阿卡波糖的療效篩查標志;發明雷公藤紅素聯合小檗堿兩種單體聯合制備技術,在降低藥物使用劑量和副作用的同時,發現更能顯著降低體重、降低胰島素抵抗、改善脂質代謝,為代謝性疾病的中醫藥治療提供了創新性方向。

來源:作者:黃楊子

糖耐量試驗有面條餐、全國造起標準小屋:瑞金內分泌團隊8年創12項技術發明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