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堿酯酶偏低的原因
膽堿酯酶偏低的原因
1、膽堿酯酶偏低的原因
肝炎患者,肝硬化時膽堿酯酶會偏低,肝硬化代償期膽堿酯酶還算正常,但是失代償期膽堿酯酶開始降低,在肝昏迷的時候膽堿酯酶偏低的現象表現最為明顯。
患者如果為急性肝炎時,膽堿酯酶也會偏低。膽堿酯酶合成減少是導致血清膽堿酯酶偏低的原因。當患者為急性肝炎時,膽堿酯酶下降至極其達到最低值,然后漸漸上升,但是假如膽堿酯酶一直降低則提示預后不良。
如果有機磷農藥中毒,膽堿酯酶活力會顯著下降,同時膽堿酯酶會明顯減少,一些情況如營養不良、惡性貧血等也會導致膽堿酯酶偏低。
2、膽堿酯酶是什么
膽堿酯酶是一類糖蛋白,以多種同工酶形式存在于體內。一般可分為真性膽堿酯酶和假性膽堿脂酶。真性膽堿酯酶也稱乙酰膽堿酯酶,主要存在于膽堿能神經末梢突觸間隙,特別是運動神經終板突觸后膜的皺摺中聚集較多;也存在于膽堿能神經元內和紅細胞中。此酶對于生理濃度的Ach作用最強,特異性也較高。一個酶分子可水解3×10分子Ach,一般常簡稱為膽堿酯酶。假性膽堿酯酶廣泛存在于神經膠質細胞、血漿、肝、腎、腸中。對Ach的特異性較低,假性膽堿酯酶可水解其他膽堿酯類,如琥珀膽堿。
3、膽堿酯酶的作用
膽堿酯酶有兩類,它們都能水解乙酰膽堿。一類是乙酰膽堿酯酶。另一類是羥基膽堿酯酶。膽堿酯酶是一種水解酶,它的作用是水解乙酰膽堿。乙酰膽堿是膽堿能神經(如副交感神經、運動神經、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等)末梢釋放的一種神經介質。當神經末梢受刺激引起興奮時,釋放乙酰膽堿,與膽堿能受體結合,發揮神經-肌肉的興奮傳遞作用。隨后,乙酰膽堿即被膽堿酯酶水解而失去作用。如果膽堿酯酶的作用被抑制,就會發生乙酰膽堿過剩而集聚現象,引起膽堿能神經過度興奮、類似有機磷中毒的表現。
膽堿酯酶的藥理毒理
藥代動力學血藥濃度口服后15分鐘在血中即可測得,2~3小時達峰值,以后逐漸下降。T1/2為1.7小時,27%以原形在尿中排泄。應用10倍劑量,僅增加血漿濃度3.5倍。本品靜脈注射后迅速分布全身,不與血漿蛋白結合,不透過血腦屏障:但中毒動物經注射本品后,其腦組織和腦脊液中被抑制的膽堿酯酶活力有所恢復,且中毒患者經本品治療后在數分鐘內自覺意識有清晰感,故對本品是否能通過血腦屏障尚有不同見解。本品在肝臟迅速代謝,4小時內由腎臟排泄83%,在體內無蓄積作用。
羥苯磺銨不能延遲本品排泄,維生素B1能延長本品半衰期。報告對硫磷中毒患者靜脈注射本品,0.8g(16mg/kg),數分鐘后被抑制的血膽堿酯酶活力即有升高,15分鐘測定已由用藥前的正常值20%上升到50%~60%,臨床中毒症狀亦有緩解,24~48小時的血膽堿酯酶仍可稍有上升。部分中毒患者在注射本品后30分鐘血膽堿酯酶開始下降,2~4小時降至正常值的40%左右。6小時降至接近用藥前水平。患者臨床中毒症狀在1.5~8小時(平均5小時)又重現或加重。血膽堿酯酶水平與臨床中毒症狀基本相符。
膽堿酯酶怎么檢查
膽堿酯酶(ChE)是肝合成而分泌入血的,它們和血漿白蛋白一樣,是肝合成蛋白質功能的指標。人和動物的ChE有兩類。一類是真膽堿酯酶(AChE),分布于紅細胞及腦灰質等中。另一類是擬膽堿酯酶(PChE),分布于肝、腦白質及血清等中。ChE的主要功能為催化乙酰膽堿的水解。常用比色法與連續監測法測定。
此法顯色不穩定,特別是室溫超過20℃時影響明顯,加三氯化鐵顯色,應迅速過濾或離心沉淀取上清液比色,否則誤差較大,室溫過高時,最好于冰水浴操作和過濾。某些患者濾液混濁不清,比色困難,此類現象見于肝膿腫,敗血症,可能是由于此類患者血清粘蛋白含量往往很高,三氯醋酸未能使蛋白完全沉淀,在有些方法中加磷酸可克服此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