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蟲病的症狀
松毛蟲病的症狀
1、松毛蟲病的症狀
1.1、接觸松毛蟲毒素后局部疼痛、刺癢,約半小時左右該處出現丘疹、斑丘疹或風團,數小時至數天可見結節紅斑、水皰、皮下小結或皮下血腫,同時可伴有低熱、乏力、頭痛、周身不適、精神不振及食欲缺乏等全身不適症狀。
1.2、中毒1~2周內累及關節,出現關節腫脹且質地硬,針刺或刀割樣疼痛,壓痛明顯。功能障礙。常侵犯手足1~2個小關節,多于1周左右症狀可自行緩解。
1.3、部分病例表現為游走或復發性關節炎。
1.4、罕見耳受犯,受罹者耳郭增厚、疼痛,甚或出現耳郭軟骨骨膜炎。
1.5、經治療恢復后,無關節畸形或其他關節后遺症。
1.6、X線檢查可見骨質疏松,蟲蝕樣骨質破壞。實驗室檢查紅細胞沉降率(血沉)增快,血鈣及堿性磷酸酶升高。
2、什么是松毛蟲病
松毛蟲屬鱗翅目(Lepidoptera)枯葉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蟲屬昆蟲。又名毛蟲、火毛蟲,古稱松蠶。食害松科、柏科。中國最早的記載見于1530年廣東《龍川縣志》:“明嘉靖九年,大旱時連年發生,毛黑,食松葉盡而立枯,作繭松枝上,冬末乃化盡。”至今,松毛蟲仍是森林害蟲中發生量大、為害面廣的主要森林害蟲。從南到北,遍及全中國各省(自治區),常年發生面積達3000~5000萬畝,每年因松毛蟲災害使木材生長量減少約500萬立方米。松毛蟲毒毛刺入人體還會引起松毛蟲病。
3、如何防治松毛蟲
3.1、航空防治和地面防治的選定:發生面積較大,防治作業區山高林密,地面人工防治難度大,有簡易機場設備等條件的,可考慮航空防治。發生面積小,呈零星分布,便于人工防治作業的可選用地面防治。
3.2、施藥方式選擇:噴霧:多采高濃度、低噴量、細霧粒超低量或低量噴霧。地面防治噴霧應選擇水源方便的地方。超低量噴霧要求氣溫30℃以下、相對濕度50%以上、風速每秒小于3米。噴粉:水源缺乏的地方可考慮使用,噴粉作業一般在早晚有露水時或小雨后效果較好。
松毛蟲病的急救處理
1、可反復用膠布粘貼患處,以拔除毒毛。
2、局部可涂擦1%薄荷爐甘石洗劑。
3、抗過敏藥物可控制症狀,如口服苯海拉明、異丙嗪、氯苯那敏等;亦可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但停藥后常有反復,故需較長時間持續用藥。
4、吲哚美辛、布洛芬、潑尼松、倍他米松等對控制關節炎類損害亦有效,但也需使用較長時間,不然易反復。
5、繼發細菌感染可用抗生素防治,但對毒素引起的損害無效。
6、中醫辨證論治,多以清熱解毒為主。
松毛蟲的分布與危害
馬尾松毛蟲,屬鱗翅目、枯葉蛾科,又名毛辣蟲、毛毛蟲。分布于我國秦嶺至淮河以南各省。主要為害馬尾松,亦為害黑松、濕地松、火炬松。
馬尾松毛蟲 馬尾松毛蟲:馬尾松毛蟲-形態特征,馬尾松毛蟲-生活習性馬尾松毛蟲分布于海南,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重慶、江西、河南、安徽、陜西。主要危害馬尾松,亦危害濕地松,火炬松。以幼蟲子取食松樹針葉,蟲口密度大時,將針葉食盡,如同火燒,嚴重影響生長,甚至死亡,人接觸松毛蟲毒毛,會患“松毛蟲病”,是中國南方的主要森林害蟲。在我國最早于1720年有松毛蟲發生危害。如澧縣縣志記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澧縣五月早蟲食松葉,至秋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