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病的治療方法

血吸蟲病的治療方法

血吸蟲病是指人和哺乳動物感染了血吸蟲后引起的疾病。臨床上,血吸蟲病潛伏期在40天左右,發病時主要表現為發熱、食欲減退、惡心、嘔吐、消瘦、乏力等症狀。那么血吸蟲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1、支持與對症療法

早期臥床休息,同時口服維生素類藥物。有明顯腹瀉及消化系統症狀的患者,可考慮補充水、鹽及能量物質。當重症患者不能進食是,要從靜脈給予補充能量。對一般輕型和中型患者的發熱用吡喹酮即可逐漸退熱。對高熱、中毒症狀嚴重的重型患者可于殺蟲治療前或同時合并應用皮質激素類退熱藥物,這樣對改善病情的作用更快。對出現休克要立即實施抗休克療法。

急性期持續高熱病人,可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解熱劑緩解中毒症狀和降溫處理。對慢性和晚期患者,應加強營養給予高蛋白飲食和多種維生素,并注意對貧血的治療,肝硬變有門脈高壓時,應加強肝治療,以及外科手術治療。患有其他腸道寄生蟲病者應驅蟲治療。

2、病原治療

輕型及體溫在40°C以下,一般情況較好的中型患者,可近早使用吡喹酮進行病原治療;對病情較重的中型或重型患者,先用支持療法,治療合并症,改善集體狀況,再作病原治療。

2.1、吡喹酮本藥目前為治療血吸蟲病的首選藥物,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輕、口服、療程短等優點。對幼蟲、童蟲及成蟲均有殺滅作用。對急性血吸蟲病臨床治療治愈率很高。副作用少而輕,可有頭昏、乏力、出汗、輕度腹疼等。

2.2、蒿甲醚和青蒿琥酯也可用于治療血吸蟲病。

血吸蟲感染后會怎樣

血吸蟲感染后危害身體健康,甚至致死。血吸蟲病分為急性、慢性和晚期。急性血吸蟲病常在接觸后1-2月出現,除發熱外,伴有腹痛、腹瀉、肝脾腫大,糞便檢出血吸蟲卵或毛蚴孵化結果陽性。

后逐步轉向慢性,九成病人為此期,多數無明顯症狀和不適,也可能不定期處于亞臨床狀態,表現腹瀉、糞中帶有粘液及膿血、肝脾腫大、貧血和消瘦等。

感染后5年左右,部分重感染患者開始發生晚期病變,可分為巨脾、腹水及侏儒3型,常見肝脾腫大、腹水、門脈高壓,以及食管下端及胃底靜脈曲張,還可并發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嚴重症狀而致死。總之,如接觸過疫水后出現腹瀉、腹痛和肝脾腫大這些症狀,我們就應該去醫院檢查是否患血吸蟲病。

血吸蟲長什么樣

成蟲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動物的腸系膜靜脈中。體小,雄蟲長12-24mm,寬約0.50mm。雌蟲含50個以上蟲卵,產卵于腸壁,每蟲每天產2000-3000個。卵內毛蚴分泌物致腸粘膜組織壞死,蟲卵隨壞死組織由于腸蠕動而落入腸腔,隨糞便排出體外。

蟲卵入水后在20-30℃經12-24小時即孵化出毛蚴。毛蚴遇中間宿主(釘螺)即主動侵入并發育成尾蚴,逸出入水或青草露水中,即疫水。終宿主(人畜等)接觸疫水,尾蚴吸附并溶解其皮膚,脫去尾部進入表皮變為童蟲。

童蟲在肝內初步發育后,到腸系膜靜脈中定居、產卵。從尾蚴至產卵一般為1個月。生活史為蟲卵(終宿主)→蟲卵(水體)→毛蚴(水體)→毛蚴(中間宿主)→尾蚴(中間宿主)→尾蚴(終宿主)→童蟲(終宿主)→成蟲(終宿主)→蟲卵(終宿主)。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