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一、鼠疫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鼠疫是鼠疫桿菌借鼠蚤傳播為主的烈性傳染病,系廣泛流行于野生嚙齒動物間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發熱、嚴重毒血症症狀、淋巴結腫大、肺炎、出血傾向等。鼠疫在世界歷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萬計,我國在解放前也曾發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極高。

鼠疫的傳播途徑有哪些?鼠疫菌可通過以下途徑傳播給人:

1、鼠蚤叮咬

經鼠蚤傳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嚙齒動物→蚤→人的傳播是腺鼠疫的主要傳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經呼吸道飛沫傳播,通過呼吸、談話、咳嗽等,借飛沫形成“人→人”的方式傳播,并可造成人間鼠疫的大流行。

3、皮膚感染

經皮膚傳播,剝食患病嚙齒動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觸患者的膿血或痰,經皮膚傷口而感染。

4、消化道感染

人吃了未徹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

二、鼠疫的傳染源

人間鼠疫的傳染源,一是染疫地動物;二是鼠疫病人。主要是嚙齒動物中循環進行,形成自然疫源地。嚙齒動物中主要是鼠類和旱獺,人間鼠疫的傳染源以黃鼠和褐家鼠為最主要,各型鼠疫患者均可作為人間鼠疫的傳染源,肺鼠疫患者痰中可排出大量鼠疫桿菌,因而成為重要傳染源。

1、嚙齒動物傳染源

多種嚙齒動物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和貯存宿主,已發現200多種嚙齒動物均可被感染,其中以黃鼠屬和旱獺屬最重要。

2、其他野生動物傳染源

在自然條件下曾發現過猿感染鼠疫;猛獸中有豺狼、狐貍、鼬類可染鼠疫;食蟲類中有刺猬。這些動物的鼠疫,只是在地方嚙齒動物間鼠疫大流行時才能偶然發生。

3、家畜傳染源

在野外動物鼠疫流行時,某些種類的家畜被波及,又因為人要經常不斷地與家畜接觸,特別是剝食感染鼠疫的病死家畜,而成為人類鼠疫的傳染源。

4、病人傳染源

單純腺鼠疫患者,敗血型患者,肺鼠疫患者,另外,在傳播途徑方面,昆蟲媒介傳播、空氣傳播、接觸傳播和消化道傳播都是鼠疫的傳播途徑。

三、鼠疫病的哪些型和主要臨床表現

鼠疫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至3天,曾接受預防注射者,則潛伏期延長至9至12天;機體抵抗力弱,而病菌毒力特強者,潛伏期可縮短至數小時。

臨床上主要有輕型、腺型、肺型及敗血型等類型,除輕型外,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狀大致相似。

全身中毒症狀:起病急,以畏寒或者寒戰發熱等開始,體溫迅速上升至39度至40度,頭痛及四肢疼痛劇烈,有時有惡心、嘔吐等,病人意識迅速模糊,表情驚惶,言語含糊,顏面和眼結膜極度充血,步態蹣跚如酒醉狀。此時病人極度衰竭,脈博與呼吸加速,脈律不規則,血壓下降,肝脾腫大。有時皮膚、粘膜出現瘀血或皮下出血,鼻出血、尿血、胃腸道出血等。

鼠疫可防可控,避免接觸染疫動物是關鍵。那么如何預防鼠疫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預防鼠疫的方法。

四、預防鼠疫的方法

1、嚴格控制傳染源

1.1、管理患者發現疑似或確診患者,應立即按緊急疫情上報,同時將患者嚴密隔離,禁止探視及病人互相往來。病人排泄物應徹底消毒,病人死亡應火葬或深埋。接觸者應檢疫9天,對曾接受預防接種者,檢疫期應延至12天。

1.2、消滅動物傳染源:對自然疫源地進行疫情監測,控制鼠間鼠疫。廣泛開展滅鼠愛國衛生運動。旱獺在某些地區是重要傳染源,也應大力捕殺。

1.3、切斷傳播途徑:滅蚤必須徹底,對貓、狗,家畜等也要噴藥;加強交通及國鏡檢疫對來自疫源地的外國船只、車輛、飛機等均應進行嚴格的國境衛生檢疫,實施滅鼠、滅蚤消毒,對乘客進行隔離留檢。

2、保護易感者

2.1、預防接種自鼠間開始流行時,對疫區及其周圍的居民、進入疫區的工作人員,均應進行預防接種。常用為EV無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膚劃痕法接種,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獲免疫。一般每年接種一次,必要時6個月后再接種一次。我國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動物后產生F1抗體較EV株效果高1倍。

2.2、個人防護進入疫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接種菌苗,兩周后方能進入疫區。工作時必須著防護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鏡、穿膠鞋及隔離衣。接觸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種藥物預防,四環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鏈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連續6天。

3、預后

以往腺鼠疫的病死率自20%~70%不等,自應用抗菌藥物后,病死率已降至5%左右。肺型、敗血症、腦膜型等鼠疫患者在未接受特效治療時幾無一幸免,如及早積極處理,則可轉危為安。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