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桿菌怎么傳播

麻風桿菌怎么傳播

1、麻風桿菌怎么傳播呢

1.1、直接接觸傳染

直接接觸傳染指的是健康的人和具有傳染性的麻風病患者的直接接觸,傳染是有皮損的健康人的皮膚或者粘膜與含有麻風桿菌患者的皮膚或粘膜損害部位相接觸所導致的傳染方式。

1.2、間接接觸傳染

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患者經過一定的傳播媒介而受到傳染。例如接觸傳染患者用過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間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視。

1.3、其它傳染方式

從某種理論上來講,麻風菌不論是通過皮膚、呼吸道還是消化道等途徑都是非常有可能導致麻風桿菌病毒侵入人體,從而導致感染和傳播的。

2、麻風桿菌感染有什么症狀

面部浮腫、發紅、發光,似酒醉面容。常伴有眉毛稀疏脫落及臉部蟻行感或異物感。

身上生斑、起結節或斑塊,有的斑塊象癬,但不癢,用治癬的方法治不好。

皮膚麻木、不出汗,特別是那些斑和斑塊處。

手指伸不直,虎口無肉,形如雞爪。

足底潰爛,無明顯疼痛,久治不愈。

走路跛腳,步態異常。

口角歪斜,不能作吹口哨動作。

眼睛閉不攏,形似兔眼。

肌肉潰瘍。

神經粗大。

3、麻風桿菌感染如何檢查

3.1、組織病理檢查

對麻風的診斷、分型和療效判定都有重要意義。取材應選擇活動性損害,宜深達脂肪層,如損害不同,取材時需要同時切取兩處送檢,這對界線類麻風診斷是有價值的。

3.2、麻風菌素試驗

是一種簡易的測定機體對麻風桿菌抵抗力的方法,它可部分地反映機體對麻風桿菌細胞免疫反應的強弱和有無。

注射21天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發生紅色浸潤性結節并有破潰者為強陽性(卅),結節浸潤直徑大于5毫米者為中等陽性,結節浸潤直徑3~5毫米者為弱陽性(+),輕度結節浸潤或在3毫米以下者為可疑(±),局部無反應者為陰性(-)。

3.3、周圍神經干檢查

一般注意耳大神經、尺神經和腓神經,其他如眶上神經、頸前神經、鎖骨上神經、中神經、橈神經、腓淺神經、脛后神經和皮損周圍及其下面的皮神經。檢查時應注意其硬度、粗細、結節、有無膿瘍以及壓痛等。神經功能檢查,是測定神經未稍受累的情況,分為主觀檢查和客觀檢查法。

麻風桿菌感染有什么危害

1、“原發”性損害

是指由麻風菌直接導致的各種各樣的皮損和周圍神經損傷。皮損可以是一處或多處,通常其顏色均較周圍的正常皮膚淺一些,有時這些損害也可以是淡紅或銅色的。以斑診、丘診、斑塊、彌漫浸潤、結節、潰瘍為常見。神經損傷如爪形手、腕下垂、足下垂等。

麻風皮損大多數緩慢發生、發展,但以反應形式為首發症狀者也因麻風病人機體免疫力不一,發病后臨床表現各異,一般分為結核樣型麻風、界線類麻風。多數皮損麻木無汗,但少數有癢感或奇癢。并伴有感覺障礙:感覺喪失是麻風病的典型特點,皮膚損害處可顯示不同程度的溫覺、痛覺等感覺障礙。

2、麻風菌抗原誘導的免疫反應性損害

是指麻風菌在體內死亡后會釋放抗原,誘發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和組織損傷,如麻風結節性紅斑、虹膜睫狀體炎和神經炎等。這些表現一般出現在皮膚和周圍神經損害之前,但有時也可發生較早,成為首發和突出表現,常引起誤診。請您注意對皮膚和周圍神經檢查,可疑時請轉有關專科醫生協助診斷。

3、神經損傷

主要見于周圍神經干,表現為皮膚的感覺障礙和受損神經所支配的肌肉變的軟弱無力。周圍神經損害后的并發症:如手足麻木、無汗,晚期可出現皸裂、潰瘍,甚至骨和組織吸收。

麻風桿菌怎么預防

目前尚缺少對麻風有效的預防疫苗或理想的預防藥物。因此,在預防方法上著重于早期發現病人,及時予以規則治療。

如果在發現與治療這兩方面都能做到早期和及時,就會使麻風的發病率及患病率逐漸下降,最終達到控制和消滅。至于對麻風病人實行隔離措施的問題,目前已不再強調人身隔離的必要性了。

事實上世界各國大多已廢除了對麻風病人的人身隔離制度,而代之以“化學隔離”,也就是說病人可以在家或在門診接受化學治療,而目前推廣的聯合化療能夠在很短時間內消除傳染性。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