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菌病的傳播途徑

布魯氏菌病的傳播途徑

1、布魯氏菌病傳播途徑

經皮膚粘膜接觸傳染:直接接觸病畜或其排泄物,陰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飼養、擠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過程中沒有注意防護。可經皮膚微傷或眼結膜受染;也可間接接觸病畜污染的環境及物品而受染;

經消化道傳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內臟而受染;

經呼吸道傳染病菌污染環境后形成氣溶膠,可發生呼吸道感染。這三種途徑在流行區可兩種或三種途徑同時發生;

其它如蒼蠅攜帶,蜱叮咬也可傳播本病。但重要性不大。

2、布魯氏菌病有什么症狀

2.1、急性期

起病緩慢,突出表現為寒戰,發熱,多汗,發熱平均為2~3周,數日至2周后再次發勢,呈波浪起伏,熱型多為弛張熱,也可呈不規則熱,常因大汗浸濕衣被,且與熱退相伴,為本病另一突出特征。

患上布魯氏菌病的患者在會出現關節痛,并且主要為大關節痛,只有少數患者會伴有關節紅腫或者是肌肉疼痛的症狀。

淋巴結及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主要見于頸部及腋下。

其它,男性可有睪丸炎或附睪炎,女性可患卵巢炎,孕婦可流產,腰骶神經病變,造成坐骨神經痛也較多見。

2.2、慢性期

可由急性期發展而來,也可無急性病史,常見症狀有疲乏,出汗,頭痛,低熱,抑郁,煩躁,肌肉及關節酸痛。

流行病學發病以春夏為多,牧區發病率高,了解所到地區,職業,接觸范圍等情況有助診斷。

3、布氏桿菌病的治療方案

3.1、一般療法及對症療法

患者應臥床休息,注意水、電解質及營養的補充,給予足量維生素B族和C,以及易于消化的飲食。高熱者可同時應用解熱鎮痛劑。腎上腺皮質激素(激素)有助改善血症症狀,但必須與抗生素合用,療程3~4天。有認為感染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及長期有睪丸腫痛者,均有應用激素的指征。

3.2、抗菌治療

利福平對本病有效。羊、豬型感染者以四環素與鏈霉素合用為宜。

3.3、病原治療

急性發作型、慢性活動型、具有局部病灶或細菌培養陽性的慢性患者,均需病原治療。方法同急性期。

3.4、菌苗治療

首次劑量為每日25萬菌體,以后逐漸增加劑量,療程結束時,菌苗可達每日1.5億菌體,10~15天為1個療程。

布魯氏菌病如何飲食

飲食宜選擇清淡而易于消化的流汁或半流汁,以補充人體消耗的水分,如湯汁,飲料,稀粥之類。

宜吃具有清熱,生津,養陰作用的食品。宜吃富含維生素及纖維素的蔬菜瓜果。

宜吃以下食物:梨子,橘子,李子,柑,香蕉,椰子漿,甘蔗,西瓜,番茄,黃瓜,蘿卜,冬瓜,金銀花等等。

忌吃黏糯滋膩,難以消化的食品。

忌吃高脂肪及油煎熏烤炒炸的食物。

忌吃以下食物:糯米,牛肉,狗肉,羊肉,羊髓,雞肉,雞蛋,鯽魚,鰻魚,楊梅,胡椒,肉桂,炒米,薄荷等等。

布魯氏菌病如何預防

健康教育:關于防治布病的宣傳教育應注意以下幾點:①人感染布病是來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生、豬等。主要傳播因子是流產物、乳、肉、內臟、皮毛等。

宣傳對象主要是與牲畜接觸密切的一些職業人群及疫區和牧區的居民,如獸醫、放牧員、飼養員、屠宰工、擠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員等。宣傳教育應與畜牧業發展及脫貧致富結合起來。

免疫接種:在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主張給人預防接種,我國是其中之一。人用菌苗系104M (B,abortus)凍干弱毒活菌苗,以皮上劃痕進行接種,肌肉或靜脈注射。低溫避光條件下運輸,在4℃下保存。免疫對象僅限于疫區內職業人群及受威脅的高危人群,接種面不宜過廣,而且不宜年年復種,必要時可在第二年復種一次。對孕婦、泌乳期婦女、年老體衰者及有心、肝、腎等疾病患者不宜接種。104M苗也可采用滴鼻方式免疫。

檢疫淘汰疫畜、隔離疫畜培養健康畜,以及畜群免疫接種等是預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