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細菌的危害

超級細菌的危害

1、由細菌引發的疾病曾經不再是人類的致命威脅,每一種傳染病用抗生素治療都能取得很好的療效,但是抗生素的濫用改變了這一局面。每年在全世界大約有50%的抗生素被濫用,而中國這一比例甚至接近80%。正是由于藥物的濫用,使細菌迅速適應了抗生素的環境,各種超級細菌相繼誕生。由于耐藥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無法控制,最終導致病人死亡。在上世紀60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數約為700萬,而這一數字到了本世紀初上升到2000萬。死于敗血症的人數上升了89%,大部分人死于超級細菌帶來的用藥困難。

2、細菌耐藥性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在發達國家,有5%~10%的住院病人發生過一次或更多的感染。美國每年發生醫院感染的患者約為200萬,死亡90000人,經濟損失達45億~57億美元。在發展中國家,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要高出發達國家2倍~20倍。中國醫院感染發生率為6%左右,但漏報率很高,可達50%以上,致死率尚不清楚。主要感染部位依次為下呼吸道、泌尿道及手術切口感染等。

超級細菌的傳播方式

1、經血傳播:如輸入全血、血漿、血清或其它血制品,通過血源性注射傳播。

2、胎源性傳播:如孕婦帶毒者通過產道對新生兒垂直傳播。

3、醫源性傳播:如醫療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徹底或處理不當,可引起傳播;用1個注射器對幾個人預防注射時亦是醫源性傳播的途徑之一;血液透析患者常是乙型肝炎傳播的對象。

4、性接觸傳播:近年國外報道對性濫交、同性戀和異性戀的觀察肯定證實。

5、昆蟲叮咬傳播:在熱帶、亞熱帶的蚊蟲以及各種吸血昆蟲,可能對病毒傳播起一定作用。

6、生活密切接觸傳播:與病毒攜帶者長期密切接觸,唾液、尿液、血液、膽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經破損皮膚、粘膜而傳播。

超級細菌的治療方法

1、抗生素療法

1.1、對“超級細菌”起作用的抗生素有兩種,一種是多黏菌素,另一種是替加環素。但英國衛生防護局抗藥性監測實驗室負責人利弗莫爾說,多黏菌素具有毒副作用,而替加環素只能用于治療部分種類的細菌感染,都不適合大規模使用。

1.2、輕、中度感染:敏感藥物單用即可,如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磷霉素等,也可以聯合用藥,如氨基糖苷類聯合環丙沙星、環丙沙星聯合磷霉素等。無效患者可以選用替加環素、多粘菌素。

1.3、重度感染:根據藥物敏感性測定結果,選擇敏感或相對敏感抗菌藥物聯合用藥,如替加環素聯合多粘菌素、替加環素聯合磷霉素、替加環素聯合氨基糖苷類、碳青霉稀類聯合氨基糖苷類、碳青霉稀類聯合多粘菌素、喹諾酮類聯合碳青霉稀類等。應嚴密觀察患者治療反應,及時根據藥物敏感性測定結果以及臨床治療反應調整治療方案。

2、代表性抗菌藥物

2.1、替加環素(tigecycline):四環素類衍生物,超廣譜抗菌藥物,對產NDM-1細菌MIC90值為2-8mg/L,敏感率56%-67%。臨床研究單用或聯合用藥產碳青霉烯酶細菌感染有一定療效。

2.2、多粘菌素(polymyxins):屬多肽類抗菌藥物,包括多粘菌B和粘菌素兩種。粘菌素對產NDM-1細菌MIC90值2-32mg/L,敏感率89%-100%。小樣本研究提示單用治療效果差,需要和其他藥物聯合用藥。口服不吸收,需要靜脈注射給藥,腎毒性明顯。

2.3、碳青霉烯類:產NDM-1細菌對碳青霉烯類耐藥,但體外MIC值差異較大,個別研究發現,對MIC值低(<4mg/L)的感染有一定療效,需要和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2.4、氨基糖苷類:不同藥物間呈部分交叉耐藥,中國臨床分離的產金屬β-內酰胺酶腸桿科細菌對阿米卡星、異帕米星具有一定敏感性。對輕、中度感染可以單用,重度感染需要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用藥期間注意藥物耳腎毒性。

2.5、氟喹諾酮類:腸桿科細菌對氟喹諾酮類耐藥突出,需要根據藥物敏感性測定結果選擇藥物。

2.6、磷霉素:體外研究表明對部分耐藥菌有效,但缺乏臨床研究數據。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