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傷寒沙門氏菌的危害

鼠傷寒沙門氏菌的危害

1、危害一

鼠傷寒沙門氏菌主要引起小腸結腸炎,是小兒沙門氏菌感染中最常見者。全年均有發生,以6~9月發病率最高。絕大多數患兒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小于1歲者占1/3到1/2,且易在新生兒室流行。自然疫源廣泛,很多家禽、家畜、鼠、鳥和冷血動物是自然宿主,蠅、蚤可帶菌傳播,常由污染的水、牛奶和食物經口感染。潛伏期一般為8~48小時。起病急,病初常以腹瀉、發熱起病,但一部分首發表現是咳嗽、精神萎靡、肺部濕羅音、腹脹或營養不良伴見脫水,此后才有明顯腹瀉症狀。

2、危害二

沙門氏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環境中,是一種危害較大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能通過食物感染人類,引起傷寒、副傷寒、敗血症和胃腸炎等病症。由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在食物中毒總病例中占第二位。因此,快速特異地檢出食品中的沙門 氏菌污染在食品衛生學上具有重要意義。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出除傳統的分離鑒定方法外,還有免疫學檢測方法。免疫學方法本身雖較快速,但由于沙門氏菌在食品中的污染量相對較低,需要長時間進行增菌培養才能檢出。

3、危害三

鼠傷寒沙門氏菌感染nonphagocytic細胞直接接觸。這種接觸會導致細菌細胞表面的附屬物形成。形成的附屬物,比鞭毛短,但比鞭毛和菌毛厚。他們導致宿主細胞骨架的重新排列,使細菌進入細胞。這種膜惹怒系統是由于14基因的鼠傷寒桿菌染色體。 INV的基因是負責這些附屬物的組合和排放/退出。所有INV的基因,必須對本系統工作完好。這些基因之一,invC,是負責提供完成此惹怒過程所需的能量的ATP酶活性。

4、危害四

鼠傷寒沙門氏菌引起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腸胃炎。當細菌細胞進入襯砌腸道的上皮細胞,它們會導致宿主細胞惹怒暫時損害細胞表面微絨毛。這會導致白細胞急于到黏膜,拋出吸收和分泌之間的比率,并導致腹瀉。在小鼠鼠傷寒引起症狀類似人類的傷寒。在小鼠研究這些細菌最終可能導致傷寒疫苗。

鼠傷寒沙門氏菌之注意事項

早期診斷此病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本病早期症狀無特異性,主要靠細菌培養陽性確診,但因為該菌在嬰兒常呈間歇排菌現象,且有的患兒入院前已應用過多種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調,使鼠傷寒菌呈隱匿狀態。所以對兩歲以內急、慢性腹瀉患兒,或6個月內突然發生腹瀉的嬰幼兒應連續作3次以上的大便培養,且要指明注意培養鼠傷寒沙門氏菌。

2、幼托機構、嬰兒室、新生兒病房發生的兩人以上或集體腹瀉現象,以及兩歲以下長期腹瀉嬰幼兒,用抗生素治療不佳者,應疑及本病。

3、腹瀉遷延不愈,大便性狀多變,且具特殊腥臭味,即使無明顯接觸史和流行病學資料,也應高度懷疑并除外本病。

鼠傷寒沙門氏菌之感染症狀

本病主要症狀為發熱、腹瀉、厭食、嘔吐、腹痛、腹脹等,大便次數增多,嚴重者每日可達數十次,大便性狀多樣易變,為黃綠色或深綠色水樣、粘液樣或膿血便。新生兒可間歇排出白色膠凍樣便,是由于膽總管和十二指腸乳頭部炎症性水腫,使膽汁排出受阻所致,多為重症。腹瀉頻繁者可迅速出現脫水和酸中毒。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及數量不等的紅細胞。

本病病情輕重不等,年齡越小,病情越重,并發病越多。輕症排出數次不成形大便后隨即痊愈,重症可發生敗血症和遠隔部位的化膿病變,甚至休克和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一般病例的症狀常在3~5天后消退,部分患兒發熱和腹瀉可持續2周左右。有敗血症者病程較長,可達數周。半數患兒病后排菌約2周,少數達2個月以上,但6個月后多消失。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