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的概述

1、定义

布鲁菌病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兽医接羔为主要传播途径。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可经皮肤黏膜受染,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不产生持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不少见。

2、别称

3、发病部位

全身

4、传染性

有传染性

5、高发人群

所有人群

6、科室

内科

布氏杆菌病的典型症状

1、布氏杆菌病的典型症状

起病缓慢。突出表现为寒战、发热、多汗。发热平均为2~3周,数日至2周后再次发势,呈波浪起伏。热型多为弛张热,也可呈不规则热。常因大汗浸湿衣被,且与热退相伴,为本病另一突出特征。关节痛。主要为大关节,呈游走性,少数伴关节红肿,或肌肉疼痛。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颈部及腋下。男性可有睾丸炎或附睾炎,女性可患卵巢炎,孕妇可流产。腰骶神经病变,造成坐骨神经痛也较多见。

2、布氏杆菌病的分类

人类布鲁氏菌病可分为亚临床感染、急性和亚急性、慢性感染、局限性和复发感染。

布氏杆菌病的病因病机

传染源

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

传染途径

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

布氏杆菌病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相关检查可确诊。

布氏杆菌病的并发症

并发症较罕见,但可感染心脏、脑和脑膜,以及引起神经、睾丸、胆囊、肝脏和骨的炎症。慢性病例通常导致长期健康不良,但本病罕有致死者。

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方案

1、布氏杆菌病的预防方法

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在于控制和消灭畜间布氏杆菌病的流行。对经常接触牲畜或有关人群用冻干减毒活苗作皮上划痕接种。急性病人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一般认为四环素与链霉素或磺胺联合治疗效果较好,需彻底治疗,防止转为慢性。

2、布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法

急性感染

一般疗法及对症疗法。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及营养的补充,给予足量维生素B族和C,以及易于消化的饮食。高热者可同时应用解热镇痛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有助改善血症症状,但必须与抗生素合用,疗程3~4天。有认为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长期有睾丸肿痛者,均有应用激素的指征。

抗菌治疗。利福平对本病有效。羊、猪型感染者以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为宜。

慢性感染

一般认为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有一定疗程,但四环素的疗程应延长至6周以上,链霉素以4周为宜。对脓性病灶可予手术引流。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