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癣

花斑癣的概述

1、定义

花斑癣俗称汗斑,是皮肤表浅角质层慢性的真菌轻度感染,常无症状,或只有轻度瘙痒。此病是由嗜脂酵母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所引起的。

2、别称

花斑糠疹、汗斑。

3、发病部位

胸部、背部、上臂、腋下。

4、传染性

一般来说,没有传染性,但是如果卫生条件不太好的话,或者是患者的体质比较差,那么花斑癣也有着传染的可能性。

5、高发人群

青壮年男性。

6、科室

皮肤科。

花斑癣的典型症状

1、花斑癣的典型症状

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以后逐渐增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部位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而周围又有新的斑疹出现。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糠秕样鳞屑,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有时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时间较久的呈浅色斑。皮疹无炎性反应,偶有轻度瘙痒感,皮损好发生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颈、面、腋、腹、肩及上臂等处,一般以青壮年男性多见。病程慢性,冬季皮疹减少或消失,但夏天又可复发。

2、花斑癣的分类

2.1、花斑型:初起呈淡褐色,表面发亮,以后出现色素减退。由于新旧皮损混在一起,而呈花斑状。

2.2、毛囊型:损害沿毛囊分面,似毛囊性丘疹或斑片,鳞屑极薄。

2.3、白斑型:除去鳞屑或痊愈后,遗留色素暂时减退。此型预示本病处于缓解阶段。

2.4、斑片型:此型损害较少,一片或数片,表面鳞屑较厚,色泽较深。

花斑癣的病因病机

致病菌系一类嗜脂性酵母菌,称为马拉色菌。此类真菌是正常皮肤的腐生菌,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高温高湿,局部多脂多汗,卫生条件不佳等,糠秕孢子菌寄生密度增加,由腐生酵母菌转化为菌丝型方可致病。此菌仅侵犯角质层浅层而不引起真皮的炎症反应。本病遍布世界各地,常见于相对湿度较高的热带和温带地区。青年人,特别是男青年,由于活动多而出汗多,更容易发生花斑糠疹。花斑糠疹还多见于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人,因这类人的表皮细胞更换周期延长,有利于真菌生长,若停用激素后花斑糠疹即好转。此外,身体虚弱、营养不良、糖尿病以及妊娠都可诱发本病。

花斑癣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诊断方法:夏季发病,冬季隐匿。好发于胸背,腋下,面颈等汗腺丰富部位,亦可侵及头部。皮损为点状或小片状的淡褐色,灰白色细鳞屑斑。自觉症状缺乏,有时有轻微刺痒。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直接镜检见典型花斑癣菌丝即可确诊。

直接镜检:刮取鳞屑加10%KOH液直接镜检,见短粗,两头钝圆,微弯曲的菌丝,一般长为10~40?m,宽为2.5~4.0?m,有成堆的圆形或卵圆形厚壁孢子,直径为3~8?m,有时有芽孢,直接镜检阳性即可确定诊断。

培养:在Sabouraud琼脂或其他常规培养基表面加1~2ml橄榄油或其他植物油,接种鳞屑后37℃培养,3天后即有奶油色酵母样菌落生长,镜检见酵母样细胞为主,出芽,培养一般不作为诊断的常规。

午氏灯检查:午氏灯检查花斑癣皮损和刮取的鳞屑有金黄色荧光。

组织病理:轻度至中度表皮角质增生,真皮可能有少量单核细胞浸润,角质层中部或底部可发现短粗,稍弯曲,腊肠样菌丝和成堆圆形或卵圆形厚壁孢子,有些可出芽,以PAS及GMS染色更为清楚。

鉴别诊断,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白癜风:主要为成片皮肤色素缺失而呈白色,其边缘可有色素沉着。一般无脱屑,无痒感,也无出汗过多后加重史等,加以查菌持久阴性等更有助于鉴别。

玫瑰糠疹:本病初起有母斑,迅即波及全身,为红色椭圆形斑,中央有糠秕状鳞屑,其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检查真菌阴性。

红癣:常局限于腋下、乳房下及腹股沟等皮肤皱折或折迭部位,皮损颜色稍红,鳞屑不易脱落,10%氢氧化钾液涂片不易找到红癣菌,需作特殊染色才可发现。

花斑癣的并发症

花斑癣菌还可累及泪囊,引起阻塞性泪囊炎;花斑癣严重者称痤疮样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有脓肿形成。

花斑癣的防治方案

1、花斑癣的预防方法

1.1、衣服必须穿纯棉或麻的质料,保持吸汗透气。

1.2、日常生活注意保持皮肤干爽,例如:运动后应赶快擦干,或用水清洗过。

1.3、洗澡或沐浴时不得使用碱性清洁用品,应使用pH5.5弱酸性清洁剂。

1.4、由于花斑癣夏发冬隐,因此在夏季到来之前就应进行预防治疗;另外要防止过度出汗;常冲凉、勤换衣服;进行日光浴也有一定效果;被单、毛巾与衣服等日用品应经常漂洗消毒等。

2、花斑癣的治疗方法

外用药物:可以给予2%酮康唑洗剂外用,连续使用7~10天;2%二硫化硒洗剂外用,7~19天。面积较小的患者,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口服抗真菌药物的患者,可以给予1%联苯苄唑乳膏/凝胶、2%咪康唑乳膏、2%酮康唑乳膏、2%益康唑乳膏外用,疗效均较好。特比萘芬、布替萘芬、萘替芬等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同样有效。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作为新型抗真菌药物,也可以应用于花斑糠疹的治疗。由于花斑糠疹难以治愈,容易复发,间歇重复用药有助根除,有的时候还可以先用洗剂清洗后再外用药物,能提高疗效。

系统治疗:对于面积较大或者反复发作的患者,可以给予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等唑类药物口服治疗。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