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的概述

1、定義

潰瘍性結腸炎,簡稱潰結,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主要是侵及結腸黏膜的慢性非特異性炎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結腸,可向結腸近端乃至全結腸,以連續方式逐漸進展。臨床症狀輕重不一,可有緩解與發作相交替,患者可僅有結腸症狀,也可伴發全身症狀。

2、別稱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炎。

3、發病部位

腸。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20~30歲人群。

6、科室

消化內科。

潰瘍性結腸炎的典型症狀

1、潰瘍性結腸炎的典型症狀

早期症狀:常持續有輕重不等的腹瀉、間斷血便、腹痛及全身症狀,持續數周至數年,輕度充血、水腫。

晚期症狀:高熱、腹瀉每天20~30次,便血量多,可致貧血、脫水與電解質紊亂、低蛋白血症,衰弱消瘦,并易發生中毒性結腸擴張,腸穿孔及腹膜炎。

2、潰瘍性結腸炎的分類

初發型:

症狀輕重不一,既往無潰結史,可轉變為慢性復發型或慢性持續型。

慢性復發型:

症狀較輕,臨床上最多見,治療后常有長短不一的緩解期。復發高峰多在春秋季,而夏季較少。在發作期結腸鏡檢查,有典型的潰結病變,而緩解期檢查僅見輕度充血、水腫,黏膜活檢為慢性炎症,易誤為腸易激綜合征。有的患者可轉為慢性持續型。

慢性持續型:

起病后常持續有輕重不等的腹瀉、間斷血便、腹痛及全身症狀,持續數周至數年,其間可有急性發作。本型病變范圍較廣,結腸病變呈進行性,并發症多,急性發作時症狀嚴重,需行手術治療。

急性暴發型:

國內報道較少,約占潰結的2.6%,國外報道占20%。多見于青少年,起病急驟,全身及局部症狀均嚴重,高熱、腹瀉每天20~30次,便血量多,可致貧血、脫水與電解質紊亂、低蛋白血症,衰弱消瘦,并易發生中毒性結腸擴張,腸穿孔及腹膜炎,常需緊急手術,病死率高。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病機

瘍性結腸炎的病因至今仍不明。基因因素可能具有一定地位。心理因素在疾病惡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原來存在的病態精神如抑郁或社會距離在結腸切除術后明顯改善。有認為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認為炎性腸病的發病是外源物質引起宿主反應、基因和免疫影響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潰瘍性結腸炎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檢查:

血沉(ESR)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活動期時,ESR常升高,多為輕度或中度增快,常見于較重病例。但ESR不能反應病情的輕重。

X線檢查

X線檢查一直是診斷潰瘍性結腸炎的重要方法,即使結腸鏡應用后,其在診斷和鑒別診斷方面仍具有獨有的價值,是潰瘍性結腸炎診斷的重要措施。

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檢查是診斷潰瘍性結腸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既可直接觀察結腸黏膜的變化,可確定病變的基本特征和范圍,又能進行活組織檢查。

診斷:

腹痛、腹瀉,排粘液血便,患者按特異性腸炎治療無效。

全身表現及腸外表現。

多次糞便常規檢查及培養未發現病原體。

X線鋇灌腸顯示腸粘膜顆粒樣或結節樣,皺襞粗大、紊亂。腸壁呈鋸齒狀,后期則示腸管變短、僵硬,結腸袋消失,多發性息肉及腸腔狹窄。結腸鏡發現病變部位彌漫性充血、水腫、糜爛、潰瘍,表面常附有膿性分泌物及血液。

診斷標準:具有典型臨床表現,并有結腸鏡或X線的特征性改變中的一項;臨床表現不典型,但有典型結腸鏡或x線表現或病理活檢證實;排除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及Crohn病、放射性腸炎等結腸炎症。

潰瘍性結腸炎的并發症

大量便血、大量便血、腸穿孔、中毒性腸擴張、結腸癌、息肉、內瘺、肛門及肛周疾病如肛裂、直腸周圍膿腫、肛瘺、痔脫出等。其他系統并發症如非特異性關節炎、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病、虹膜炎、虹膜睫狀體炎、角膜炎、口炎及腮腺炎,以及脂肪肝、小膽管周圍炎等。

潰瘍性結腸炎的防治方案

1、潰瘍性結腸炎的預防方法

對于潰瘍性結腸炎的預防,目前有一定的難度,僅能以飲食調理。平時應以柔軟、易消化、富營養原則,少量多餐,補充多種維生素,勿食生、冷、煙酒、辛辣食品;做到勞逸結合,冷暖相宜,消除緊張情緒,適當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一旦有腸道感染,及早治療。

2、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潰結,主要分手術療法和非手術療法。對于有癌變傾向的潰結、并發中毒性巨結腸者、暴發性潰結、保守治療難以控制的潰結、并發症較多的潰結、難治性潰結等,應該考慮或者說應該及時手術治療。非手術療法包括口服給藥、靜脈給藥和保留灌腸。根據病情,三者需配合使用治療效果才好。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