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血症是傳染病嗎
敗血症是傳染病嗎
敗血症是至病菌或條件至病菌侵入血流循環而發生的全身性感染。細菌可在血中大量繁殖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狀,致病菌可隨血流到各器官組織造成遷徙性病灶。本病多由于人體抵抗菌素力的削弱、正常免疫功能的改變、或局部病灶處理不當等所引起。
1、臨床表現敗血症的主要表現:起病多驟,常有寒戰、高熱、頭痛、嘔吐、呼吸加快、心率增速等;嚴重者出現神志改變(譫妄、昏迷)或感染性休克;肝脾腫大,以瘀點為主的皮疹,大關節疼痛或紅腫。病程長者常發生遷徙性病灶或膿腫,少數可有黃疸。
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計中粒細胞比例增多,血培養有致病菌生長。
2、治療包括:一般治療:臥床休息,支持療法,給予適量的營養和維生素,保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按病情需要矛以補液、輸血、輸血漿及白蛋白;積極治療感染休克及心、肺、腎功能不全等并發症;根治局部感染病灶;抗菌藥物治療:抗菌藥物一般采用二聯或三聯即可,最好使用殺菌劑,開始劑量可大些,療程一般在3周以上;有嚴重毒血症者,在用足量有效抗生素條件下,可考慮短程(3-5天)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每天100-300毫克,靜脈滴注;加強護理,防治并發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腮腺炎及褥瘡等。
各種病原菌的入侵途徑及特點有所有同。大腸桿菌及某些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多繼發于膽道、腸道或泌尿生殖道炎症。金葡萄敗血症多來自皮膚化膿性炎症、燒傷創面感染、肺炎、中耳炎、口咽部炎症及女性生殖道炎症。凝團腸桿菌等多由輸液污染入侵。綠膿桿菌敗血症常繼發于尿路、呼吸道及皮膚創面感染,也常發生于血液病及惡性腫瘤的病程中。厭氧菌敗血症常來自腸道、腹腔及女性生殖道炎症。真菌敗血症多繼發于口腔、腸道及呼吸道感染醫源性感染隨著各種診療技術在臨床應用的增多,治療方法的不斷更新,各種病原菌尤其是條件致病菌所引起的醫源性感染也逐漸增多。例如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及不合理使用,使得正常菌群的生長受到抑制,而耐藥菌株增多,容易發生耐藥菌敗血症或真菌敗血症;各種手術操作及內窺鏡檢查、靜脈插管、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人工瓣膜等裝置的放置,以及靜脈輸液、輸血等診療技術操作的開展增加了細菌進入血循環的機會。
3、細菌因素主要與病原菌的毒力和數量有關。毒力強或數量多的致病菌進入機體,引起敗血症的可能性較大。革蘭陰性桿菌所產生的內毒素能損傷心肌及血管內皮,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促使血管活性物質的釋放,導致微循環障礙,感染性休克及DIC。革蘭陽性細菌主要產生外毒素而致病,如金葡萄可產生血漿凝固酶、溶血素、殺白細胞素、DNA分解酶、腸毒素等多種酶及毒素,有助于細菌生長繁殖和擴散,可導致嚴重的敗血症及感染性休克。某些細菌如肺炎球菌因具有莢膜,可抑制人體的吞噬功能,拮抗體液中殺菌物質的作用。所以說最好是不要同房!
敗血症的體征
1、感染中毒症狀:大多起病急驟,先有畏寒或寒戰,繼之高熱,熱型不定,弛張熱或稽留熱;體弱、重症營養不良和小嬰兒可無發熱,甚至體溫低于正常。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嚴重者可出現面色蒼白或青灰,神志不清。四肢末梢厥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嬰幼兒還可出現黃疸。
2、皮膚損傷:部分患兒可見各種皮膚損傷,以瘀點、瘀斑、猩紅熱樣皮疹、蕁麻疹樣皮疹常見。皮疹常見于四肢、軀干皮膚或口腔粘膜等處。腦膜炎雙球菌敗血症可見大小不等的瘀點或瘀斑;猩紅熱樣皮疹常見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症。
3、胃腸道症狀:常有嘔吐、腹瀉、腹痛,甚至嘔血、便血;嚴重者可出現中毒性腸麻痹或脫水、酸中毒。
4、關節症狀:部分患兒可有關節腫痛、活動障礙或關節腔積液,多見于大關節。
5、肝脾腫大:以嬰、幼兒多見,輕度或中度腫大;部分患兒可并發中毒性肝炎;金葡菌遷徙性損害引起肝臟膿腫時,肝臟壓痛明顯。
6、其他症狀:重症患兒常伴有心肌炎、心力衰竭、意識模糊、嗜睡、昏迷、少尿或無尿等實質器官受累症狀。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症常見多處遷徙性病灶;革蘭陰性菌敗血症常并發休克和DIC。瘀點、瘀斑、膿液、腦脊液、胸腹水等亦可直接涂片、鏡檢找細菌。
敗血症的原因
1、侵入人體的細菌是否會引起敗血症,與入侵菌的毒力、數量和人體防御免疫功能有密切聯系。以下這些都可能導致敗血病的發生:皮膚、粘膜發生破損和發炎如創傷和傷口感染、大面積燒傷、開放性骨折、癤、癰、感染性腹瀉、化膿性腹膜炎等,細菌易從破損、炎症處進入淋巴或血循環而引起;各種慢性病如營養不良、血液病(特別伴白細胞缺乏者)、腎病綜合征、肝硬化、糖尿病、惡性腫瘤、先天性免疫球蛋白合成減少、白細胞吞噬作用減弱等,容易誘發細菌感染;擠壓皮膚瘡癤,尤其是在血供豐富的面部時,細菌可大量進入血循環。大面積燒傷患者的廣大創面為細菌入侵敞開門戶,皮膚壞死、血漿滲出、焦痂形成又為細菌繁殖創造良好環境。
2、各種免疫抑制藥物如腎上腺皮質激素、抗代謝藥、抗腫瘤藥以及放射治療等可削弱細胞或體液免疫,某些更可使白細胞減少或抑制炎症反應而有利于細菌蔓延、擴散。長期應用抗菌藥物易導致耐藥菌株繁殖而增加感染機會。各種檢查或治療措施加內鏡檢查、插管檢查、大隱靜脈插管、留置導尿管、靜脈高營養療法、各種透析術、臟器移植等均可導致細菌進入血循環,或發生感染性血栓而形成敗血症。
3、致病菌的變遷及常見的敗血症致病菌:具有致病性或條件致病性的各種細菌均可成為敗血症的病原體。由于年代的不同,患者的基礎疾病不同,傳入途徑以及年齡段不同等因素的影響,致敗血症的細菌也不同。1950年以前,敗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是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球菌,占總數的50%以上,葡萄球菌(金葡+表葡)占20%,革蘭陰性桿菌占12%左右。隨著廣譜抗生素、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廣泛應用,敗血症的病原菌譜也發生了變遷。由于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球菌對青霉素等高度敏感,作為敗血症的病原現已少見。近年來統計,厭氧菌占敗血症病原8%~26%不等(較多醫院不能做厭氧菌檢測),以脆弱類桿菌和消化鏈球菌為主。在機體防御功能顯著低下者中還可發生復數菌敗血症,即在同一份標本中檢測出2種或更多種致病菌,或72h內從數次血或骨髓標本中培養出多種致病菌。一般復數菌敗血症約占敗血症總數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