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概述

1、定義

心臟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狀發作后1小時內發生的以意識突然喪失為特征的由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以及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猝死為:急性症狀發生后即刻或者情況24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

2、別稱

心臟性猝死

3、發病部位

心臟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所有人群

6、科室

心內科

心源性猝死的典型症狀

1、心源性猝死的典型症狀

猝死發生前可無任何先兆,部分病人在猝死前有精神刺激和/或情緒波動,有些出現心前區悶痛,并可伴有呼吸困難、心悸、極度疲乏感,或表現為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室性早搏。

2、心源性猝死的分類

心源性猝死的臨床過程可分為4個時期:前驅期、發病期、心臟停搏和死亡期。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病機

心臟性猝死者絕大多數患有器質性心臟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和擴張型心肌病、心臟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樣硬化性冠狀動脈異常、浸潤性病變、傳導異常(QT間期延長綜合征、心臟阻滯)和嚴重室性心律失常等。另外,洋地黃和奎尼丁等藥物中毒亦可引起。大多數心臟性猝死則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一些暫時的功能性因素,如心電不穩定、血小板聚集、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等使原有穩定的心臟結構異常發生不穩定情況。某些因素如自主神經系統不穩定、電解質失調、過度勞累、情緒壓抑及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藥物等,都可觸發心臟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突發意識喪失,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消失,特別是心音消失,是心臟驟停最主要的診斷標準。心臟驟停時,常出現喘息性呼吸或呼吸停止,但有時呼吸活動可在心臟停搏發生后持續存在1分鐘或更長的時間,如復蘇迅速和有效,自動呼吸可以一直保持良好。心臟驟停時,常出現皮膚和黏膜蒼白和發紺。在心臟驟停前如有嚴重的窒息或缺氧,則發紺常很明顯。

心源性猝死的并發症

由于心臟呼吸驟停所導致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及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尚未糾正,機體各重要臟器細胞損傷后其功能尚未恢復,經常會在自主循環恢復后出現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動力學等方面的紊亂,常出現休克、心律失常、腦水腫、腎功能不全及繼發感染等并發症。

心源性猝死的防治方案

1、心源性猝死的預防方法

定期體檢。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緊張。戒煙、限酒、平衡膳食、控制體重、適當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會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注意過度疲勞的危險信號及重視發病的前兆症狀。對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堅持服藥治療。

2、心源性猝死的治療方法

一旦診斷心臟驟停,即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級基本生命支持和復蘇后處理。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