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桿菌病
布氏桿菌病的概述
1、定義
布魯菌病在國內,羊為主要傳染源,牧民或獸醫接羔為主要傳播途徑。皮毛、肉類加工、擠奶等可經皮膚黏膜受染,進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經消化道傳染。不產生持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不少見。
2、別稱
無
3、發病部位
全身
4、傳染性
有傳染性
5、高發人群
所有人群
6、科室
內科
布氏桿菌病的典型症狀
1、布氏桿菌病的典型症狀
起病緩慢。突出表現為寒戰、發熱、多汗。發熱平均為2~3周,數日至2周后再次發勢,呈波浪起伏。熱型多為弛張熱,也可呈不規則熱。常因大汗浸濕衣被,且與熱退相伴,為本病另一突出特征。關節痛。主要為大關節,呈游走性,少數伴關節紅腫,或肌肉疼痛。淋巴結及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主要見于頸部及腋下。男性可有睪丸炎或附睪炎,女性可患卵巢炎,孕婦可流產。腰骶神經病變,造成坐骨神經痛也較多見。
2、布氏桿菌病的分類
人類布魯氏菌病可分為亞臨床感染、急性和亞急性、慢性感染、局限性和復發感染。
布氏桿菌病的病因病機
傳染源
羊在國內為主要傳染源,其次為牛和豬。
傳染途徑
牧民接羔為主要傳染途徑,獸醫為病畜接生也極易感染。此外,剝牛羊皮、剪打羊毛、擠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兒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從接觸處的破損皮膚進入人體。實驗室工作人員常可由皮膚、黏膜感染細菌。進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類時,病菌可自消化道進入體內。此外,病菌也可通過呼吸道黏膜、眼結膜和性器官黏膜而發生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對布魯菌普遍易感。
布氏桿菌病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特點及相關檢查可確診。
布氏桿菌病的并發症
并發症較罕見,但可感染心臟、腦和腦膜,以及引起神經、睪丸、膽囊、肝臟和骨的炎症。慢性病例通常導致長期健康不良,但本病罕有致死者。
布氏桿菌病的防治方案
1、布氏桿菌病的預防方法
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在于控制和消滅畜間布氏桿菌病的流行。對經常接觸牲畜或有關人群用凍干減毒活苗作皮上劃痕接種。急性病人治療以抗生素為主,一般認為四環素與鏈霉素或磺胺聯合治療效果較好,需徹底治療,防止轉為慢性。
2、布氏桿菌病的治療方法
急性感染
一般療法及對症療法。患者應臥床休息,注意水、電解質及營養的補充,給予足量維生素B族和C,以及易于消化的飲食。高熱者可同時應用解熱鎮痛劑。腎上腺皮質激素(激素)有助改善血症症狀,但必須與抗生素合用,療程3~4天。有認為感染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及長期有睪丸腫痛者,均有應用激素的指征。
抗菌治療。利福平對本病有效。羊、豬型感染者以四環素與鏈霉素合用為宜。
慢性感染
一般認為四環素與鏈霉素合用有一定療程,但四環素的療程應延長至6周以上,鏈霉素以4周為宜。對膿性病灶可予手術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