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臨床表現

埃博拉病毒臨床表現

1、埃博拉病毒臨床表現

該病潛伏期各家報道不同,多認為在2-21日,平均1周左右。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發病或呈輕型。典型病例為突然起病,高熱伴頭痛,肌肉關節酸痛,周身不適,并有明顯的厭食和極度衰弱。起病2-3 日后,可出現惡心、腹痛、腹瀉、大便可為黏液便或血便,半數病人可出現咽痛、咳嗽。

病程4-5日進入極期,發熱持續,并出現神志改變,如譫妄、嗜睡等。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傾向,可有嘔血、黑便、注射部位出血、鼻衄、咯血等,孕婦可出現流產及產后大出血。病后6~7日,可在軀干出現麻疹樣斑丘疹,數日后脫屑,以肩部、手心、腳掌多見。

重症病人多于病程第8-9日死亡,死亡原因除了出血外,肝腎衰竭及致死性的并發症也是重要原因。非重症患者,發病后2周逐漸恢復。

急性期并發症有心肌炎、細菌性肺炎等。遲發症可因病毒持續存在于精液中,引起睪丸炎、睪丸萎縮等。

2、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舊稱扎伊爾)的埃博拉河地區發現它的存在后,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于纖維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

如果游客從西非疫區返回3周之內出現高燒、虛弱、嘔吐、肌肉疼痛等症狀,應高度警惕,立即向醫療部門尋求幫助并報告他們的旅行細節。

埃博拉病毒是迄今發現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尚無有效療法。病毒通常由血液和包括汗液在內的其他體液傳播,傳播速度較快,可導致埃博拉出血熱,主要症狀為高燒、頭痛、腹瀉與嘔吐等。

3、埃博拉病毒的傳播途徑

在動物和動物之間進行傳播。在非洲,人們認為果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主要寄宿體,通常在非洲的熱帶雨林中,通過動物與動物的食物鏈或者其他的一些傳播方式,使得病毒開始漸漸蔓延開來。

在動物和人之間進行傳播。在非洲,相關記載說道:在熱帶雨林中,如果處理過那些受到病毒感染的動物,或者死去的某些動物,如: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等就會染病。

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人與人之間有著很多種不同的交際圈,而埃博拉病毒病則是通過人類的交際,不斷傳播和蔓延。如果人和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者其他體液直接接觸的話,就容易染病,甚至如果人間接的接觸到這類體液污染的環境,都有可能染病。此外,某些病情已經康復的男性都有可能再次通過精液傳播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有什么危害

埃博拉病毒的傳播途徑有血液與糞便,也包括唾液,甚至是人的汗液等分泌物。埃博拉病毒可以利用皮膚或者黏膜破損直接傳播,可在接觸病毒后觸碰到口鼻、眼睛等間接感染。跟流感或者麻疹不同,它并不是通過咳嗽或者噴嚏,即飛沫傳播的。可見埃博拉病毒危害性也有局限性,沒有處于無法阻斷的地步。

患有埃博拉病的男性患者康復在七周后,仍可以通過精液將該病傳給性伴。因此,建議男性康復后至少在7周內要避免進行性交,或戴上安全套性交。目前,針對埃博拉病毒病,國際上有若干疫苗正在進行測試,但離臨床應用尚有距離。

埃博拉病毒目前仍然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不過幸好該病幾乎沒有出現在非洲大陸以外的地方。不過我們仍然不能掉以輕心,為防止感染,近期最好不要到非洲旅行,在當地的人要避免到熱帶叢林中活動,因為靈長類動物和蝙蝠這類動物有可能攜帶和傳播埃博拉病毒。

如何預防埃博拉病毒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和人用疫苗,提高對感染埃博拉危險因素的認識以及個人可以采取一些保護措施,這是減少人類感染和死亡的唯一方法。

在非洲,發生埃博拉病毒病疫情時,應將減少風險的公共衛生宣教內容側重在以下幾個方面:減少因接觸受到感染的果蝠或者猴子猩猩以及食用此類動物的生肉而帶來的野生動物與人傳播風險。處理動物時應當戴上手套并且穿上其他適當的防護服。

應避免與埃博拉病人發生身體密切接觸。在家照護病人時,應戴上手套和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探視住院病人以及在家照顧病人之后,要定時洗手;受到埃博拉影響的社區應使民眾了解疾病本質以及疫情控制措施,包括死者的埋葬問題。死于埃博拉的病人應當立刻并且安全地加以埋葬。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