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早期微循環變化和特點

休克早期微循環變化和特點

1、休克早期微循環變化和特點

雖然病因不同,但休克的共同特征是有效循環量不足,導致組織低灌注狀態,從而引起全身組織和臟器的血液灌注不良,導致組織缺氧、微循環瘀滯,臟器功能障礙和細胞的代謝功能異常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

因此,休克的發病規律一般是從代償性組織灌注減少發展到微循環衰竭,最后導致細胞死亡。所以臨床上分為休克早期也是代償期,中期也稱為淤滯期,晚期稱為難治期,其主要臨床表現有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四肢濕冷和肢端紫紺,淺表靜脈萎陷,脈搏細弱,全身無力,尿量減少,煩躁不安,反應遲鈍,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

休克初期機體處于全身代償動員階段。微循環小血管都持續痙攣,其中主要是毛細血管前阻力顯著增加。同時,大量真毛細血管網關閉,微循環內血流速度變慢,開放的毛細血管數目減少,微循環灌流量大大減少。

2、造成休克的原因

2.1、失血性休克:大量失血引起休克稱為失血性休克,常見于外傷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潰瘍出血、食管曲張靜脈破裂、婦產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

2.2、創傷性休克:嚴重創傷特別是在伴有一定量出血時常引起休克,稱為創傷性休克。

2.3、感染性休克:嚴重感染特別是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常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在革蘭氏陰性細菌引起的休克中,細菌的內毒素起著重要的作用,故亦稱內毒素性休克或中毒性休克。

2.4、心源性休克:大面積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心包填塞等常可導致心源性休克。

2.5、過敏性休克:給某些有過敏體質的人注射某些藥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劑或疫苗時可引起過敏性休克。

2.6、神經源性休克:劇烈疼痛、高位脊髓麻醉或損傷等可引起神經源性休克。

3、休克的診斷

3.1、早期診斷

當有交感神經一腎上腺功能亢進征象時,即應考慮休克的可能。早期症狀診斷包括:

3.1.1、血壓升高而脈壓差減少。

3.1.2、心率增快、口渴、皮膚潮濕、黏膜發白、肢端發涼。

3.1.3、皮膚靜脈萎陷、尿量減少(25~30ml/L)。

3.2、診斷標準

3.2.1、有誘發休克的原因,有意識障礙。

3.2.2、脈搏細速,超過100次/分鐘或不能觸知。

休克的緊急處理方法

1、休克緊急處理:包括積極處理引起休克的原發傷、病。如創傷制動、大出血止血、保證呼吸道通暢等。及早建立靜脈通道,并用藥物維持血壓。早期予以鼻管或面罩吸氧。注意保溫。

2、若出現輕度頭昏,可攙扶著走一定時間,不適的感覺就會消失。稍重的沒有走動能力的,可讓患者平躺,衣領松開,頭部略放低,然后抬高患者下肢作輕微的抖動,患者症狀馬上得到緩解。

3、嚴重感染病人,應及時采用靜脈滴注抗生素治療,積極清除原發病灶。對某些可能并發休克的外科疾病,抓緊術前準備,2小時內行手術治療,如壞死腸段切除。

4、必須充分做好手術病人的術前準備:包括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和低蛋白血症,補足血容量。同時要充分估計術中可能發生休克的各種因素,采取相應的預防低血容量休克的措施。

休克病人的護理要點

1、迅速建立靜脈通路

經診斷為休克的病例應立即做好輸液準備,建立靜脈通路,以確保迅速、有效的補充循環血量,輸液常需從兩條靜脈通路同時輸入:一條靜脈快速輸液,另一條靜脈循環滴注各類抗休克需控制滴數的藥物。如病情不好轉可進行靜脈切開加后輸液,快速糾正休克。

2、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口腔內異物(包括義齒)

根據病情常規吸氧(鼻導吸氧氧流量為3~5l/min,面罩吸氧氧流量5~10l/min),間歇吸痰,提高動脈血氧含量,加強心臟收縮力,維持有效血液循環。

3、采用去枕平臥

頭稍偏向一側,將下肢適當抬高(角度10°~30°)有利于靜脈回流。

4、消除休克的致病因素

如過敏性休克,應避免致敏性藥物的再次接觸,遠離致敏原。對于內臟大出血,穿孔要及時治療去除病因,否則所有抗休克措施很難起效。

5、病情觀察要仔細、準確做好重症病人護理記錄,及時稟報醫生。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