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傷寒沙門菌的危害
鼠傷寒沙門菌的危害
鼠傷寒沙門菌是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其感染發病率居沙門菌感染的首位,約占人源沙門菌感染的40%~80%。多見于嬰幼兒,可導致醫院感染和暴發性食物中毒,病死率較高。
鼠傷寒沙門菌經胃人腸,在腸道內增殖,粘附于腸黏膜上皮細胞,進而侵入固有層,釋放毒素,導致其充血、水腫、點狀出血等急性炎症反應。病理特點主要是消化道呈現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出血及灶性壞死,甚至形成較為廣泛的淺表性潰瘍,炎性細胞浸潤。
潛伏期多數為12~72小時,最短2小時,最長可達4周。臨床表現多樣,免疫功能正常者多表現為胃腸炎型,免疫功能不全者則以敗血症型和混合型多見。根據臨床特點,可分為以下幾型:
一、胃腸炎型本型最多見。起病大多急驟,畏寒、發熱,伴惡心、嘔吐、乏力及全身酸痛,數小時或數日后出現腹痛、腹瀉。
二、敗血症型多見于小兒及體弱者,本型多發生于胃腸道症狀之后,部分病人可無或僅有輕度胃腸症狀。以不規則熱、弛張熱或稽留高熱為主要表現,中毒症狀重,嬰幼兒多有高熱、腹痛、腹瀉及膿血便,并可有皮疹或出血點、肝脾腫大,常伴驚厥或昏迷。
三、內臟損害型本型較少見,主要繼發于敗血症。一般在胃腸炎后,出現畏寒、高熱及全身嚴重的中毒症狀,病人可出現以下組織器官的損害:
1、消化系統。
2、運動系統:骨髓炎、骨關節炎等。
3、循環系統。
4、呼吸系統。
5、泌尿生殖系統。
6、其他:各臟器的局限性化膿性感染。
四、本病臨床表現復雜,診斷較為困難。早期擬診鼠傷寒胃腸炎的指征是:
1、2歲以下嬰兒有明顯或可疑接觸史者。
2、2歲以下嬰兒長期腹瀉,抗生素療效不佳者。
3、在原有疾病基礎上突然發熱、腹瀉,特別是人工喂養、營養不良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免疫抑制劑者。
4、大便次數多,有特殊臭味且性狀多變者。
鼠傷寒沙門菌的其他信息
鼠傷寒沙門菌(S.typhimurium)屬多價O抗血清的B群,也是一種臨床較常見的沙門菌。
一、形態與染色
革蘭陰性細長桿菌
二、生化特征
發酵葡萄糖,不發酵乳糖,TSI為K/A,動力陽性,H2S試驗強陽性,脲酶試驗陰性病原及傳播1、傳染源病:人及帶菌者是本病主要傳染源,細菌感染的家禽、家畜、鼠類及其他野生動物也是重要傳染源。
三、傳播途徑
鼠傷寒沙門菌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侵入人體,但主要是通過污染食物或水經口傳播,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本病在全世界廣泛分布,以溫帶及熱帶地區為主,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發病率高。全年均可發病,以夏秋季為多。流行方式以醫院內感染多見。
四、治療及預防
1、治療:鼠傷寒沙門菌感染的患兒一般都需要住院治療。對胃腸炎型者,液體療法是治療的關鍵,并加強對症支持治療。對嘔吐、腹瀉頻繁的患兒要給予禁食,及時靜脈補液以糾正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可試用腸道微生態制劑,調節腸道正常菌群,一般無需抗菌治療。但對于全身中毒症狀較重,有持續高熱及粘液血便的患者,可酌情給予抗菌藥物。對敗血症型及內臟損害型的患者,應在對症治療的基礎上,加強抗感染治療。
2、預防:對患者或病原攜帶者應做到早發現、早隔離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