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病有什么危害

導讀:血吸蟲病有什么危害?血吸蟲也稱裂體吸蟲,寄生在宿主靜脈中的扁形動物。血吸蟲病就是由血吸蟲引起的一種慢性寄生蟲病,對人體健康存在威脅。那么,什么是血吸蟲?血吸蟲病有什么危害呢?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

一、什么是血吸蟲?

血吸蟲也稱裂體吸蟲(schistosoma)。寄生在宿主靜脈中的扁形動物。血吸蟲寄生于多數脊椎動物,卵穿過靜脈壁進入膀胱,隨尿排出。幼蟲在中間宿主螺類(主要為Bulinus屬和Physopsis屬)體內發育。成熟幼蟲通過皮膚或口進入終宿主人體內。

曼森氏裂體吸蟲(S. mansoni, 即曼氏血吸蟲)在大、小腸靜脈中,主要分布于非洲和南美洲北部。卵隨糞便排出。幼蟲進入螺體,再通過皮膚回到終宿主人體內。日本裂體吸蟲(S. japonicum, 即日本血吸蟲)主要見于中國大陸、日本、臺灣、東印度群島和菲律賓,除人外,還侵襲其他脊椎動物,如家畜和大鼠等。

二、血吸蟲病的危害:

血吸蟲發育的不同階段,尾蚴、童蟲、成蟲和蟲卵均可對宿主引起不同的損害和復雜的免疫病理反應。由于各期致病因子的不同,宿主受累的組織、器官和機體反應性也有所不同,引起的病變和臨床表現亦具有相應的特點和階段性。

根據病因的免疫病理學性質,有人主張將血吸蟲病歸入免疫性疾病范疇內。據研究,在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女尸和1975年湖北江陵紀南鳳凰山出土的西漢墓男尸中,均發現直腸和肝組織內有典型的日本血吸蟲卵,這證實2000多年前,長江流域已有日本血吸蟲病的流行。

童蟲所致損害

尾蚴穿過皮膚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現丘疹和瘙癢,是一種速發型和遲發型變態反應。病理變化為毛細血管擴張充血,伴有出血、水腫,周圍有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實驗證明,感染小鼠的血清和淋巴細胞被動轉移到正常小鼠,再用尾蚴接種(初次接觸尾蚴),也可產生尾蚴性皮炎。說明這種免疫應答在早期是抗體介導的。

童蟲在宿主體內移行時,所經過的器官(特別是肺)出現血管炎,毛細血管栓塞、破裂,產生局部細胞浸潤和點狀出血。當大量童蟲在人體移行時,患者可出現發熱、咳嗽、痰中帶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蟲體代謝產物引起的變態反應。

成蟲所致損害

成蟲一般無明顯致病作用,少數可引起輕微的機械性損害,如靜脈內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謝產物、蟲體分泌物、排泄物、蟲體外皮層更新脫落的表質膜等,在機體內可形成免疫復合物,對宿主產生損害。

蟲卵所致損害

血吸蟲病的病變主要由蟲卵引起。蟲卵主要是沉著在宿主的肝及結腸腸壁等組織,所引起的肉芽腫和纖維化是血吸蟲病的主要病變。

肉芽腫形成和發展的病理過程與蟲卵的發育有密切關系。蟲卵尚未成熟時,其周圍的宿主組織無反應或輕微的反應。當蟲卵內毛蚴成熟后,其分泌的酶、蛋白質及糖等物質稱可溶性蟲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可誘發肉芽腫反應。

sea透過卵殼微孔緩慢釋放,致敏t細胞,當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后,刺激致敏的t細胞產生各種淋巴因子。研究結果表明:巨噬細胞吞噬sea,然后將處理過的抗原呈遞給輔助性t細胞(th),同時分泌白細胞介素1(il-1),激活th,使產生各種淋巴因子,其中白細胞介素2(il-2)促進t細胞各亞群的增生; γ-干擾素增進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

除上述釋放的淋巴因子外,還有嗜酸性粒細胞刺激素(esp)、成纖維細胞刺激因子(fsf)、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等吸引巨噬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及成纖維細胞等匯集到蟲卵周圍,形成肉芽腫,又稱蟲卵結節。

三、血吸蟲病是怎樣傳播的?

1、傳染源

日本血吸蟲患者的糞便中含有活卵,為本病主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皮膚,黏膜與疫水接觸受染。

3、易感性

人與脊椎動物對血吸蟲普遍易感。

四、如何預防血吸蟲病?

1、不在有釘螺分布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戲水。

2、因生產生活不可避免接觸疫水者,可在接觸疫水前涂抹防護油膏,預防血吸蟲感染。

3、接觸疫水后,要及時到當地血防部門進行必要的檢查和早期治療。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