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壓
妊娠期高血壓的概述
1、定義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前期、子癇、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以及慢性高血壓。我國發病率為9.4%,國外報道7%~12%。本病嚴重影響母嬰健康,是孕產婦和圍生兒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症狀部位
全身
3、症狀科室
婦產科
4、常見病因
遺傳,免疫適應不良,胎盤缺血,氧化應激
妊娠期高血壓的原因及發病機制
可能涉及母體、胎盤和胎兒等多種因素,包括有滋養細胞侵襲異常、免疫調節功能異常、內皮細胞損傷、遺傳因素和營養因素。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單一因素能夠解釋所有子癇前期發病的病因和機制。
1、遺傳易感性學說
基于臨床流行病學調查。
2、免疫適應不良學說
子癇前期被認為可能是母體的免疫系統對滋養層父系來源的抗原異常反應的結果。
3、胎盤缺血學說。
4、氧化應激學說。
它們之間是相互作用的。
妊娠期高血壓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妊娠期高血壓的檢查方法
血液檢查。
肝腎功能
尿素氮(BUN)>5.36mmol/L為腎功能輕度受損害。肌酐<88.4μmol/L。
尿液檢查
尿比重、尿蛋白、24小時尿蛋白定量。
眼底檢查
妊高征時動靜脈比例增大,可變為1∶2、1∶3或1∶4,嚴重者可出現視網膜水腫,絮狀滲出,散在出血點或火焰狀出血。
損傷性血流動力學監測
必要時監測中心靜脈壓。
其他
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腦CT或MRI、胎心監護、胎盤功能和胎兒成熟度檢查。
2、妊娠期高血壓的診斷鑒別方法
目前國內外對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分類及診斷已有明確的和被廣泛接受的標準。按發病基礎、臟器損害程度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分為五類,即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前期、子癇、慢性高血壓伴子癇前期、慢性高血壓。
妊娠期高血壓
妊娠期首次出現高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于產后12周內恢復正常。尿蛋白陰性。產后方可確診。少數患者可伴有上腹部不適或血小板減少。
子癇前期
輕度:妊娠20周后出現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伴蛋白尿≥0.3g/24小時或隨機尿蛋白≥(+)。
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出現下述任一不良情況可診斷為重度子癇前期:血壓持續升高:收縮壓≥160mmHg和(或)舒張壓≥110mmHg;蛋白尿≥2.0g/24小時或隨機蛋白尿≥(++);血清肌酐≥1.2mg/dL除非已知之前就已升高;血小板<100×109/L;微血管病性溶血—LDH升高;血清轉氨酶水平升高—ALT或AS;,持續頭痛或其他大腦或視覺障礙;持續上腹部疼痛。
子癇
子癇前期婦女發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的抽搐。
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
妊娠前BP≥140/90mmHg或妊娠20周之前不是因為妊娠期滋養細胞疾病而診斷為高血壓,或高血壓在妊娠20周之后診斷并一直持續到產后12周以后。
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
妊娠20周之前沒有蛋白尿的高血壓婦女新出現蛋白尿≥300mg/24h,妊娠20周之前有高血壓和蛋白尿的孕婦出現蛋白尿或血壓的突然增加,或血小板計數<100×109/L。
妊娠期高血壓的危害
1、腦:腦部動脈痙攣,引起腦組織缺血、水腫,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和抽搐等症狀,嚴重時腦部血管收縮伴有血管栓塞,出現點狀出血,這些病人常可引起昏迷。
2、腎臟:腎臟缺血,毛細血管血栓形成以致腎功能受損,可引起少尿、蛋白尿,嚴重者可出現腎功能衰竭。
3、心臟:心臟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時,可使心肌缺血,水腫及點狀出血與壞死。由于周圍動脈痙攣,阻力增加,心臟負擔加重,可出現左側心臟衰竭。
4、肝臟:重度妊娠高血壓時,可引起肝臟表面出血,而有上腹部不適,嚴重時形成血腫,甚至肝破裂出血。
5、眼:視網膜小動脈痙攣、缺血以及高度水腫時,出現眼花、視力模糊,嚴重時可引起暫時性失明。妊娠高血壓可引起全身各臟器的改變,發現后應及時診治,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妊娠期高血壓的防治方法
1、妊娠期高血壓的預防方法
建立健全三級婦幼保健網:開展圍妊娠期和圍生期保健工作。加強健康教育:使孕婦掌握基本衛生知識,自覺進行產前檢查。指導孕婦合理飲食和休息。
2、妊娠期高血壓的治療方法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治療目的是預防重度子癇前期和子癇的發生,降低母胎圍生期病率和死亡率,改善母嬰預后。治療基本原則是休息、鎮靜、解痙,有指征地降壓、利尿,密切監測母胎情況,適時終止妊娠。應根據病情輕重分類,進行個體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