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微循環缺血期的特征
休克微循環缺血期的特征
1、休克微循環缺血期的特征
休克微循環的變化主要分為三期:
1.1、微循環收縮期:由于有效循環血量急劇減少,交感-腎上腺軸興奮導致大量兒茶酚胺釋放,可引起心跳加快、心排出量增加以維持循環相對穩定;又通過選擇性收縮外周和內臟的小血管使循環血量重新分布,保證心、腦等重要器官的有效灌注。但微循環血量減少,全身大多數的組織缺氧。
1.2、微循環擴張期:若休克繼續發展,組織細胞缺氧加重,乳酸增多,微動脈和毛細血管前括約肌擴張,而小靜脈仍處于收縮狀態,結果微循環內血液滯留,靜脈壓增高,血漿外滲、血液濃縮、血流緩慢。
1.3、微循環衰竭期:若病情繼續發展,便進入不可逆休克。血液粘稠度不斷增加,紅細胞和血小板凝集,微血栓形成,甚至引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此時細胞處于嚴重缺氧和缺乏能量的狀態,細胞內溶酶體膜破裂,釋放多種酸性水解酶,引起細胞自溶并損害周圍其他的細胞。
2、休克期有什么症狀
2.1、休克早期
病人神志清醒,但煩躁不安,可焦慮或激動。面色及皮膚蒼白。口唇和甲床略帶青紫。出冷汗,肢體濕冷。可有惡心、嘔吐。心跳加快,脈搏尚有力。收縮壓可偏低或接近正常,亦可因兒茶酚胺分泌增多而偏高,但不穩定;舒張壓升高,故脈壓減低。尿量亦減少。
2.2、休克中期
臨床表現隨休克的程度而異。一般中度休克時,除上述表現外,神志尚清楚,但軟弱無力、表情淡漠、反應遲鈍、意識模糊。脈搏細速,按壓稍重即消失,收縮壓降至10.6kPa(80mmHg)以下,脈壓小于2.7kPa(20mmHg),表淺靜脈萎陷,口渴,尿量減少至每小時20ml以下。重度休克時,呼吸急促,可陷入昏迷狀態,收縮壓低于8kPa(60mmHg)以下,甚至測不出,無尿。
2.3、休克晚期
在此期中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廣泛的心臟器質性損害。前者引起出血,可有皮膚、粘膜和內臟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較常見;腎上腺出血可導致急性腎上腺皮質功能衰竭;胰腺出血可導致急性胰腺炎。可發生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腎功能衰竭、腦功能障礙和急性肝功能衰竭等。
3、休克后如何急救
保持呼吸道通暢。對休克病人必須保持呼吸道通暢,把頸部墊高、下頜托起,使頭部后仰。同時,將病人的頭部偏向一側,以防止嘔吐物吸入呼吸道。
采取合適的體位。休克病人首先應取平臥位。如病人呼吸困難,可先將頭部和軀干抬高一點,利于呼吸;兩下肢略抬高,利于靜脈血回流。
注意病人的體溫。休克病人體溫降低、怕冷,應注意保暖,給病人蓋好被子。但感染性休克常伴有高熱,應予以降溫,可在頸、腹股溝等處放置冰袋,或用酒精擦浴等。
進行必要的初步治療。對于煩躁不安者,可給予適量的鎮靜劑,成人可用魯米那鈉0.1克肌注。
休克是什么原因
1、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為血管內容量不足,引起心室充盈不足和心搏量減少,如果增加心率仍不能代償,可導致心排血量降低。
2、血管擴張性休克
這類休克通常是由于血管擴張所致的血管內容量不足,其循環血容量正常或增加,但心臟充盈和組織灌注不足。
感染性休克: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休克類型之一,臨床上以Gˉ桿菌感染最常見。根據血流動力學的特點有分為低動力休克(冷休克)和高動力性休克(暖休克)兩型。
過敏性休克:已致敏的機體再次接觸到抗原物質時,可發生強烈的變態反應,使容量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出現彌散性非纖維蛋白血栓,血壓下降、組織灌注不良可使多臟器受累。
3、心源性休克
此類休克是指心臟泵功能受損或心臟血流排出道受損引起的心排出量快速下降而代償性血管快速收縮不足所致的有效循環血量不足、低灌注和低血壓狀態。心源性休克包括心臟本身病變、心臟壓迫或梗阻引起的休克。
病人休克時要注意什么
1、盡量少搬動、少打擾病人,保持其安靜。
2、松解病人衣領、褲帶,使之平臥。休克嚴重的頭部應放低,腳稍予抬高。但頭部受傷、呼吸困難或有肺水腫者不宜采用此法,而應稍抬高頭部。
3、注意病人保暖,但不能過熱。
4、有時可給病人喂服姜糖水、濃茶等熱飲料。
5、有肺水腫、呼吸困難者,應給予氧氣吸入。
6、對某些明確原因的休克者,如外傷大出血,應立即用止血帶結扎,但要注意定時放松,在轉運中必須有明確標志,以免時間過久造成肢體壞死;骨折疼痛所致休克者,應固定患肢,并服用止痛藥以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