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分枝桿菌傳播途徑
結核分枝桿菌傳播途徑
1、結核分枝桿菌傳播途徑
結核菌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傳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結核病人的痰。傳染的次要途徑是經消化道進入體內,此外還可經皮膚傳播。
2、結核分枝桿菌的人體的反應性
結核病的免疫主要是細胞免疫,表現在淋巴細胞的致敏和細胞吞噬作用的增強。入侵的結核菌被吞噬后,經處理加工,將抗原信息傳遞給T淋巴細胞,使之致敏。當致敏的T淋巴細胞再次遇到結核菌時,便釋放出一系列的淋巴因子使巨噬細胞聚集在細菌周圍,吞噬殺死細菌,然后變為類上皮細胞和郎罕巨細胞,最后形成結核結節。
3、結核分枝桿菌的特性
形態染色:結核分枝桿菌細長且直,不同種可呈現絲狀、球狀、串珠狀等多形性。抗酸染色法是以5%石碳酸復紅加溫染色后再經3%鹽酸乙醇脫色,再以美藍復染,結核分枝桿菌能抵抗酸酒精脫色,被染成紅色,為抗酸染色陽性。
培養:培養特點為專性需氧、營養要求高、生長緩慢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常用羅氏固體培養基,在固體培養基上培養2——4周后,形成菜花樣R型菌落,液體培養基上呈表面生長,形成菌膜。
抵抗力:因細胞壁中含大量脂質,故抵抗力較強且與一般細菌不同,對干燥、酸堿和堿性染料抵抗力強(三強);而對乙醇、濕熱及紫外線抵抗力較弱,抗結核藥異煙肼、鏈霉素、利福平等有效(四不強)。
結核分枝桿菌的防治原則
國際組織提出控制結核病主要方法有:發現和治療痰菌陽性者;新生兒接種卡介苗。約80%獲得保護力。40年代中國部份城市調查肺結核病死率200/10萬以上。解放后衛生條件改善,1973——1977顯示病死率已下降至30/10萬。但1979年以來中國三次大規模抽樣檢查疫情下降很慢。1979——1990每年患病率遞降率2.8%,痰陽性遞降率為3.0%.死亡率19/10萬,仍為其他傳染病之和的2倍。衛生部要求2000年新生兒卡介苗接種率達90%.新生兒時接種過的人以后的發病率比未接種過的減少約80%.
治療:利福平、異煙肼、乙胺丁醇、鏈霉素為第一線藥物。利福平與異煙肼合用可以減少耐藥性的產生。對嚴重感染,可以吡嗪酰胺與利福平及異煙肼合用。1g干酪灶或空洞約含結核分枝桿菌106——10.每105——6菌可有1種耐藥突變產生,對2種耐藥需菌1011,故以2藥聯合應用為宜。
結核分枝桿菌抗體的免疫機制
結核分枝桿菌是胞內感染菌,其免疫主要是以T細胞為主的細胞免疫。T細胞不能直接和胞內菌作用,必須先與感染細胞反應,導致細胞崩潰,釋放出結核分枝桿菌。
機體對結核分枝桿菌雖能產生抗體,但抗體只能與釋出的細菌接觸起輔助作用。結核分枝桿菌侵入呼吸道后,由于肺泡中80%——90% 是巨噬細胞,10% 是淋巴細胞(T細胞占多數);原肺泡中未活化的巨噬細胞抗菌活性弱,不能防止所吞噬的結核分枝桿菌生長,反可將結核分枝桿菌帶到他處。
但可遞呈抗原,使周圍T淋巴細胞致敏。致敏淋巴細胞可產生多種淋巴因子,如IL-2、IL-6、INF- γ,他們與TNF-α的共同作用可殺死病灶中的結核分枝桿菌。淋巴因子中INF-γ是主要的,有多種細胞能產生INF- γ,浸潤的先后為NK、γ /δT和CD4+、CD8+α/βT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