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丙酮酸激酶
血清丙酮酸激酶的基本信息
1、定義
丙酮酸激酶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酯和ADP轉變成丙酮酸和ATP的磷酸基轉移酶,是糖酵解過程中的主要限速酶之一,有M型和L型兩種同工酶,M型又有M1及M2亞型。M1分布于心肌、骨骼肌和腦組織;M2分布于腦及肝臟等組織。L型同工酶主要存在于肝、腎及紅細胞內。心肌細胞壞死后,PK釋放入血,PK的測定可用于診斷心肌梗死。
2、專科分類
心血管
3、檢查分類
生化檢查
4、適用性別
男女均適用
5、是否空腹
空腹
血清丙酮酸激酶的正常值和臨床意義
1、正常值
血清(28.3±12.8)U/L(丙酮酸激酶法)。
2、臨床意義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2h PK活性開始升高,22-24h PK活性達高峰(為對照值3倍),第2天達峰值(為對照值的4倍);48-72h后逐漸恢復正常。血清PK活性升高對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異性較高。此外,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后PK活性開始升高和恢復正常均較早,因此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延展或再梗死的診斷。但有人認為PK不如CK敏感,但是比CK特異,由于升高時間短暫,最好輔之以其他監測指標;也有人認為PK是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簡便、迅速而可靠的一項指標。
官頸癌、淋巴肉瘤、髓性白血病和霍奇金氏病病人血清PK總活性明顯增高。
肌原性疾病(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Becker型肌營養不良、肢帶型以及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的病人,其血清PK活性明顯升高,達對照值的1-25倍,陽性率>90%。相反,在神經源性疾病(脊髓性肌萎縮、肌萎縮側束硬變等)的患者,大多數人的血清PK活性正常。故測定血清PK活性對于區別肌源性或神經源性肌病有一定的價值。
血液系統疾病:先天性非球形細胞溶血性貧血的患者紅細胞中PK總活性顯著降低。在其他一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紅細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無效性貧血、陣發性夜間血紅蛋白尿、先天性發育不全性貧血等,紅細胞PK活性可降低至對照值的50%。
血清丙酮酸激酶的檢查過程及注意事項
1、檢查過程
采血后立即送檢,檢測方法同丙酮酸激酶法測定。
2、注意事項
急性心肌梗死時,第1天即明顯升高,第5天恢復正常水平。
血清丙酮酸激酶的相關疾病和症狀
1、相關疾病
肝癌,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心肌梗死
2、相關症狀
貧血
血清丙酮酸激酶的不適宜人群和不良反應
1、不適宜人群
無。
2、不良反應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