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

濕熱的概述

1、定義

濕熱,為中醫名詞術語,為致病因素,屬于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熱)中的兩邪。亦為中醫證候名,如濕熱證,是指濕熱蘊結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阻,可見全身濕熱症狀的病理變化。

2、症狀部位

全身

3、症狀科室

中醫科

4、常見病因

感受外來濕熱,或偏嗜肥甘厚膩等所致

濕熱的原因及發病機制

外濕是由于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并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

濕熱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濕熱的檢查方法

濕熱的症狀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后明顯,并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便搐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后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療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

2、濕熱的診斷鑒別方法

檢查項目有:腦電圖檢查,心電圖,耳鼻咽喉CT檢查,耳部檢查,尿常規,血常規,便常規。

濕熱的危害

1、總體特征:濕熱內蘊,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脈滑數等濕熱表現為主要特征。

2、型體特征:形體偏胖或消瘦。

3、面部,發黃發暗,面部油膩。

4、唇紅齒黃、牙齒黃、牙齦紅、口唇紅。

5、皮膚易生痤瘡,發紅、膿皰。

6、口干、口臭、口苦、汗味大、體味大。

7、大便燥結或粘滯不爽,異味特別大,臭穢難聞。小便黃赤、顏色很深。

8、男性多有陰囊潮濕;女性常有白帶多,色黃,外陰經常瘙癢。

9、舌像:舌紅苔黃。舌質紅,舌苔黃厚。

10、心理特征:性情急燥、容易發怒。

11、發病傾向:易患瘡癤、黃疸、石淋、熱淋等病。

12、適應能力:不能耐受濕熱環境;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濕重或氣溫偏高環境較難適應。

13、濕熱體質容易生病。脂溢性脫發、痤瘡、體味、淋證;泌尿道感染,帶下病、膀胱炎、尿道炎、腎盂腎炎。

濕熱的防治方法

1、濕熱的預防方法

濕熱體質,除通過飲食調理外,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適度飲水,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應早睡早起,室內經常通風換氣,能不用空調盡量不用,養成按時大便的習慣。早起出來活動到出汗為止,出汗可幫助排濕,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傷氣。

2、濕熱的治療方法

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治療以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或三仁湯、平胃散;熱重則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樸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藥,如濕疹、瘡皰,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參、白蘚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陰囊濕疹、睪丸脹痛、白帶黃臭可加龍膽草、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等。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