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哈欠

打哈欠的概述

1、定義

哈欠是一種屬條件反射的深呼吸活動,人在疲倦時大腦神經支配的一種生理反應,在日常生活中表達沉悶、瞌睡、或舒緩緊張情緒,一次打哈欠的時間大約為6秒鐘,在這期間人閉目塞聽,全身神經、肌肉得到完全放松;需要臉部的肌肉運動來完成,所以可以通過有意識地咬緊牙關來抑制。

2、症狀部位

3、症狀科室

內科

4、常見病因

過度疲勞、緊張、久坐、專心致志地做作業或閱讀、腰帶束得過緊、房間過熱、通風不良

打哈欠的原因及發病機制

關于打哈欠的原因,有人認為是缺氧,(生理理論)說當肺臟周邊組織偵測到肺里的氧濃度變低時,就會讓人打哈欠以吸入更多的空氣。但我們現在知道,肺臟不一定會偵測到氧氣的不足。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通過超聲波掃描,可以看到胎兒在母親肚子里打哈欠的影像,但子宮內胎兒的肺臟還不能換氣。同時有實驗證明,人們在含二氧化碳多的環境里打哈欠的次數,并不比在正常的環境中多。

厭倦理論認為,如果人對某件事情感到厭倦,就會打哈欠,用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不感興趣。但被稱為大腦“哈欠中樞”的下視丘的旁室核的活動,經常是跟最感興趣的事情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打哈欠源自人們的疲憊與無聊這個觀點可能是錯的。

進化理論認為,人打哈欠是原始祖先傳下來的,是為了露出牙齒向別人發出警告。蜷伏在草叢里一動不動的蛇,常常打完哈欠再行動;水中的河馬會先打個哈欠,之后再從水中走出來。鑒于人類的發展已經進入文明社會,用打哈欠的方式向別人發出警告已經過時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人類打哈欠的行為,最有可能是一種已經喪失存在意義的演化遺跡了。

在生理理論、厭倦理論、進化理論都不能說服大家的時候,一個理論基本上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生理學家普羅文和貝寧格對哈欠作了十多年的研究。他們發現,夜間開車的司機會頻繁地大打哈欠,正在認真看書和做作業的學生也會哈欠連連,可是卻很少有人在床上打哈欠。所以,打哈欠是人們覺得必須保持清醒狀態的時候,促進身體覺醒的一種反應。

從這個意義上說,哈欠是一種自身的“提神”反映,一次打哈欠的時間大約為6秒鐘,在這期間人閉目塞聽,全身神經、肌肉得到完全松弛。打哈欠需要臉部的肌肉運動來完成,所以可以通過有意識地咬緊牙關來抑制。

打哈欠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打哈欠的檢查方法

顱腦CT檢查、鉬靶X線檢查、煙堿。

2、打哈欠的診斷鑒別方法

慢性疲勞綜合症(CFS)的定義與特性:慢性疲勞綜合症(Chronic Fatigue Syndrom CFS)是由于人們長時間的極度緊張或精神負擔過重,使人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頭痛、頭暈、易出差錯和精神抑郁等,嚴重時身體極度虛弱可進入"過勞死"的預備軍。但也有部分患者的症狀會原因不明地自動消失。

亞健康與慢性疲勞綜合症

亞健康狀態是指人們還未患病,但已有不同程度的各種患病的危險因素,具有發生某種疾病的高危傾向。在40歲以上的人群中,亞健康的比例陡增,在這類人群中較普遍存在"六高一低"的傾向,即存在著接近疾病水平的高負荷(體力和心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高體重以及免疫功能偏低。

打哈欠是人體的一種本能反應,它像心跳、呼吸一樣,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它對保護腦細胞,增加腦細胞的供氧,提高人體的應激能力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

隨著人類對于疾病認識的深化,現已把持續和症狀突出的亞健康狀態(嚴重疲勞、肌肉疼痛、失眠等)作為一種疾病來對待,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為其正式命名為慢性疲勞綜合症(CFS)。

CFS流行特征

一般人群中CFS的發病率約占0.2%左右。有學者調查,城市新興行業中的"白領"(腦力勞動者),慢性疲勞綜合症的發病率為10%~20%,美國約有400萬人患上此病。

CFS的美國診斷標準

1987年4月,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過專家鑒定,將一組以慢性持久或反復發作的腦力和體力疲勞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正式命名為慢性疲勞綜合症(CFS),并制定了相應的診斷標準。同時具有2項主要標準、6項症狀標準和2項體征標準,或累計具有8項以上單純的症狀標準即可確診為CFS。

打哈欠的危害

哈欠異常多與血管健康情況有關。例如,血壓患者可能打哈欠特別多,血壓高、血管出現病變、大腦血流量減少,都容易打哈欠。高血壓或動脈硬化患者,因血管壁彈性降低,流到大腦的血流量減少,會經常打哈欠,來讓腦細胞供血情況改善。因此,頻繁打哈欠可能是腦部供血不暢的前兆,應盡快就醫。

打哈欠的防治方法

1、打哈欠的預防方法

平時注意多休息,一天三餐要保證營養,多吃高能量的食物,不要熬夜,作息時間要有規律,保持良好的心情,多到室外做有氧運動。呼吸新鮮空氣。

2、打哈欠的治療方法

飲食調理,生活調理。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