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藥菌的護理措施

多重耐藥菌的護理措施

1、多重耐藥菌的護理措施

1.1、加強醫務人員的手衛生

醫務人員對患者實施診療護理活動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手衛生規范。醫務人員在直觸患者前后、對患者實施診療護理操作前后、接觸患者體液或者分泌物后等情況都應當洗手,清潔消毒。

1.2、嚴格實施隔離措施

醫療機構應當對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實施隔離措施,首選單間隔離,也可同類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完成對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診療護理操作后,必須及時脫去手套。

1.3、切實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醫務人員應當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應當避免污染,減少感染的危險因素。

1.4、加強醫院環境衛生管理。

醫療機構應當加強診療環境的衛生管理,對收治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 ,應當使用專用的物品進行清潔和消毒,對患者經常接觸的物體、設備設施表面, 每天進行清潔和擦拭消毒。

2、多重耐藥菌臨床常見類型

2.1、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2.2、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

2.3、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的細菌。

2.4、耐碳青霉烯腸桿菌科細菌(CRE),包括產NDM-1和KPC的腸桿菌科細菌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CR-AB)。

2.5、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MDR-PA)。

2.6、多重耐藥結核分枝桿菌(MDR-TB)。

2.7、艱難梭菌(CD)等。

3、哪些耐藥菌需要接觸隔離

3.1、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3.2、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

3.3、耐碳青霉烯腸桿菌科細菌(CRE),包括產NDM-1和KPC的腸桿菌科細菌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CR-AB)。

3.4、艱難梭菌(CD)等。

多重耐藥菌的感染預測因素

為了幫助醫生區分攜帶耐藥病原菌患者和無耐藥菌患者,可以回顧以下預測標準(prediction rules)。

預測標準1 與護理相關的革蘭陰性棒狀菌感染,往往是耐藥腸桿菌引發的,除非進行過有創性操作,否則非發酵菌引發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使用氟喹諾酮與氟喹諾酮耐藥的發生關系密切。

預測標準2 在使用某種抗生素后發生感染,提示有可能對這種藥物產生耐藥,并且對所有聯合選擇藥物(co-selected agents)發生耐藥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加。

多重耐藥(MDR)的聯合選擇(co-selection)的含義是對青霉素、頭孢菌素類、氨基糖甙類、磺胺異唑類或喹諾酮等存在耐藥。

鑒于這些預測標準,通過評價患者和醫療衛生機構之間接觸的程度、早期抗生素治療史以及患者特點,建立了一個耐藥病原菌發生的風險分層體系。

多重耐藥菌的危害

多重耐藥菌感染已成為患者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的一大原因。監測數據顯示,醫院內檢出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新青霉素、頭孢菌素的耐藥率高達70%,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對第三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超過50%。專家表示,預防多重耐藥細菌感染,應從規范用藥、控制傳播做起。

所謂多重耐藥菌,是指臨床上使用三類及以上抗菌藥物同時耐藥的細菌。多重耐藥細菌的增加,給醫院環境帶來污染,最終危及醫療安全。預防多重耐藥細菌感染,首先要加強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比如規范手術期的預防性用藥、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應短于48小時等。其次,多重耐藥菌感染主要通過接觸傳播,醫務人員應重視雙手衛生、環境清潔消毒,減少患者之間的設備共用,降低交叉感染幾率。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