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沙門氏菌

什么是沙門氏菌

1、什么是沙門氏菌

沙門氏細菌是腸桿菌科的一種細菌,是革蘭氏陰性桿菌,為致病菌,也是嗜溫性細菌,在中等溫度,中性pH,低鹽和高水活度條件下生長最佳。生長最低水活度為0.94。兼性厭氧,對中等加熱敏感。同樣,該菌屬能適應酸性環境。

3、沙門氏菌可導致什么疾病

沙門氏菌病有四類綜合症:沙門氏細菌;傷寒;非傷寒型沙門氏菌敗血症和無症狀帶菌者。沙門氏菌胃腸炎是由除傷寒沙門氏菌外任何一型沙門氏菌而所致,通常表現為輕度,持久性腹瀉。傷寒實際上是由傷寒沙門氏菌所致。未接受過治療的病人致死率可超過10%,而對經過適當醫療的病人其致死率低于1%,幸存者可變成慢性無症狀沙門氏菌攜帶者。非傷寒型沙門氏菌敗血症可由各型沙門氏菌感染所致,能影響所有器官,有時還引起死亡。幸存者可變成慢性無症狀沙門氏細菌攜帶者。

3、沙門氏菌的傳播途徑

3.1、蛋的污染

中國蛋及其制品沙門氏菌檢出率為3.9%-43.7%,由于吃蛋引起鼠傷寒病的病例報告逐漸有增加的趨勢。

3.2、環境污染

食品在加工、運輸、出售過程中往往被沙門氏菌污染。沙門氏菌在糞便、土壤、食品、水中可生存5個月至2年之久。

3.3、傳播問題

恢復期患者和無症狀的帶菌者也是常見的傳染源。

沙門氏菌感染的治療方法

1、對症處理

胃腸炎患者應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為重點,輔以必要的對症處理。輕、中度失水可予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溶液,重度失水則需靜脈補液,情況改善后再改用口服補液。對年老、年幼或虛弱者應積極處理,中毒症狀嚴重并有循環衰竭者應注意維持有效血容量,必要時可采用腎上腺皮質類激素。禁食后腹痛、腹瀉常可顯著改善。重症患者可試用抗分泌的藥物如黃連素、氯丙嗪、心得安、葡萄糖酸鈣、消炎痛等。解痙劑以短期應用為宜。

2、針對病原治療

2.1、對無并發症的胃腸炎型患者,不必應用抗菌藥物。因為應用抗菌藥物并不能縮短病人的病程,反而促使腸道產生耐藥菌株,使排菌時間延長,造成治療上的困難。

2.2、對嚴重的胃腸炎或老年、嬰幼兒(尤其是4個月以下的嬰兒)、營養不良、同時合并有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者,應加用相應的抗菌藥物。對胃腸道外感染及敗血症型、傷寒型、局部化膿感染型,應予抗菌藥物全身應用。

沙門氏菌感染症狀有什么

1、初期

表現為發熱。可伴有全身不適、乏力、食欲減退、咽痛咳嗽等。隨病情加重,體溫呈階梯形上升,在5~7日內達39℃~40℃。

2、極期

常有傷寒的典型表現:持續的高燒1~2周不退,伴有特殊的中毒面容,表情淡漠、腹脹、便秘或腹瀉,體溫升高,與脈跳速率不成正比。形成相對緩脈,皮膚可出現玫瑰糠疹、脾腫大等。

3、緩解期

患者出去緩解期的話,則人體對傷寒桿菌的防御力開始增強,并且體溫開始下降以及食欲轉好的情況。

4、恢復期

體溫恢復正常,通常在1個月左右完全恢復健康。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以及早期治療等原因,上述典型的臨床表現及分期已較少見。另外,小兒傷寒患者的臨床表現也不典型,應區別對待,隨著年齡增大,則逐漸近似于成人傷寒。起病較急,發熱多呈弛張型,胃腸道症狀較明顯,肝脾腫大較常見,易并發支氣管肺炎。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