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的危害

野生菌的危害

1、胃腸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狀是強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毒粉褶菌、臭黃菇和毛頭乳菇、黃粘蓋牛肝菌和粉紅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類型中毒。已知的有80余種。

2、神經中毒型:中毒症狀是精神興奮、精神錯亂或精神抑制等神經性症狀。如毒蠅鵝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后可引起幻覺反應。已知的有60余種。

3、溶血型:主要症狀是在1—2天內發生溶血性貧血,症狀是突然寒戰、發熱、腹疼頭疼、腰背肢體疼、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全身虛弱無力、煩躁不安和氣促。此類中毒症狀主要由鹿花菌引起。

4、肝臟損害型:主要是含有毒肽、毒傘肽的種類,如環柄菇屬的某些種。引起這類中毒的20余種。

5、呼吸與循環衰竭型:引起這種類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亞稀褶黑菇,死亡率較高。

野生菌的種類劃分

1、雞冢、雞宗、雞松、雞腳菇、蟻樅等,稱之為菌中之王,其肉肥碩壯實,質細絲白類似雞肉,故名雞樅。它含有鈣、鎂、鐵、磷、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熱量、灰分、核黃素、尼克酸等多種營養成分。雞樅中的氨基酸含量多達16種,含磷量高是雞樅的一大特點。

2、雞樅雨季多生于山野的白螞蟻窩上,剛出土時菌蓋呈圓錐形,色黑褐或微黃,菌摺呈白色,老熟時微黃,有獨朵生,大者可達幾兩,也有成片生。雞樅至今未成功實現人工栽培。

3、菌類是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統稱,其中除少數品種有毒或味苦而不能食用外,大部分品種均可食用。云南省牛肝菌類資源豐富,主要有白、黃、黑、紅牛肝菌。白牛肝菌,又稱美味牛肝菌,生長于海拔九百米至二千二百米之間的松櫟混交林中,或砍伐不久的林緣地帶,生長期為每年五月底至十月中,雨后天晴時生長較多,易于采收。西歐各國也有食用白牛肝菌的習慣,除新鮮的作菜外,大部分切片干燥,加工成各種小包裝,用來配制湯料或做成醬油浸膏,也有制成鹽腌品食用。

4、牛肝菌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還含有腺膘呤、膽堿和腐胺等生物堿。可藥用,治療腰腿疼痛、手足麻木、四肢抽搐,還可用以治婦女白帶異常。它具有清熱解煩、養血和中、追風散寒、舒筋活血、補虛提神等功效。

野生菌的采后處理方法

1、野外采摘的牛肝菌有時會混有雜菌、雜物,加工前要仔細精選,將不同種類的牛肝菌進行分類,分別加工,以保證加工產品的純正。

2、雨天或陰天采摘的菇本含水量高,要在通風干燥處攤晾l—5小時,以降低菇體水分。采后不能及時加工的牛肝菌也應在通風處灘晾。

3、用不銹鋼刀片削去菌柄基部的泥土、雜質,去除樹枝、落葉、毛草等雜物,提高產品的凈度。

4、按牛肝菌的種類、菌的大小、菌傘的開放程度進行分類,可分為幼菇、半開傘菇、開傘菇等類別,分類切片加工。

5、用不銹鋼刀片沿菌柄方向縱切成片,切片要求厚薄均勻,片厚1厘米左右,盡量使菌蓋和菌柄連在一起,切下的邊角碎料也可一同干制。切片時不宜用生銹的菜刀,否則會影響干片的色澤,降低品質。

6、牛肝菌切片后要及時脫水干制,干制前必須合理擺片,應按菌片的大小、厚薄、干濕程度分別擺放。晾曬時可將菌片放在竹席、窗紗或干凈的曬坪上;烘干時將菌片排放在烘篩上,擺片時切忌堆積、重疊擺。

野生菌的營養價值

1、據分析,鮮松茸約含水分89.9%、粗蛋白17%、純蛋白8.7%,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維生素C及維生素PP。許多文獻記載,松茸具有強身、益腸胃、止痛、理氣化痰、驅蟲等功效,還具有治療糖尿病、抗癌等特殊作用。由于松茸所含有的激素類物質較多,對改善更年期內分泌失調、性功能失調等症狀有一定療效。松口蘑發酵菌體絲體水提液中菌絲體蛋白質(TMP-B)在體外具有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作用。其子實體熱水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S-180和艾氏癌抑制率分別為91.8%和70%。

2、松茸一般適用于燒、扒、燉、蒸、炒、煎等烹調方法,烹制時應突出其自身獨具的鮮香味。代表菜有爆炒松茸、干煎松茸、炒雞片松茸等。

關聯內容